近日,光伏圈传出大消息!12日晚间,一架搭载了超过一半以上中国光伏从业人员的航班刚降落在德国慕尼黑机场,准备参加2023年德国慕尼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Intersolar Europe,结果却迎来了全副装备的德国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他们手执“名录”,依次带走多家企业中国光伏企业相关从业者!
尽管次日凌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澄清表示,“网传我光伏从业者在德国被带走的消息多有不实。当事人只是协助调查,目前已回到酒店。”但此事在光伏行业乃至多个涉及外贸的行业还是激起万层浪。
多次“抓人”,或违反最低限价,或三角贸易
不少参展的光伏人士在现场见证了此次“现场抓人事件”,且形成了一种共识——这可能仅仅是个开始。据业内人士分析,估计是违反了2019年前欧盟的最低限价要求,或是由于此前长期存在的三角贸易,涉嫌违反德国相关法律法规。“之前很多光伏企业都这么做,几乎所有大厂都有过类似遭遇,从2017年开始,德国就不断在抓人,每年都这样”。
值得注意的事,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德国海关官员在2019年5月15至17日召开的Intersolar Europe展会期间执行了两项逮捕令,逮捕了两名中国公民。原因是涉及太阳能组件的商业走私以及违法规避了2018年9月之前欧盟执行的最低限价MIP(最低价格承诺协议),偷税金额涉及数百万欧元。彼时国内多家光伏龙头企业相继发布高管辞职公告,或也与此事余威有关。
为何时隔几年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据悉,涉事航班搭载了多位中国光伏从业人士,此行是参加2023年德国慕尼国际太阳能技术博览会Intersolar Europe——全球迄今为止规模大、影响深的国际太阳能展览交易会。这几日陆续有大量中国光伏公司从业人员抵达慕尼黑准备会,事发时距离展会还有两天时间,极有可能是有心人为了阻止国内企业参与竞争所做出的行为。
2012年,欧盟先后启动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自2013年起,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光伏产品被征收高额关税。为了规避这些关税,一些国内光伏企业通过第三方国家或地区进行转口贸易,将产品以低于最低限价的价格出口到欧洲市场,这就是上文提到的“三角贸易”。
外贸行业复苏艰难,水泥行业或遭遇内忧外患
事实上,光伏行业的出口受到压制只是近期国内外贸行业的一个缩影,多方的制裁和约束,也让国内的外贸企业走入更深的困境。据海关统计,今年5月份,我国进出口3.45万亿元,增长0.5%。其中,出口1.95万亿元,下降0.8%;按美元计价,今年5月份我国进出口5011.9亿美元,下降6.2%。其中,出口2835亿美元,下降7.5%。贸易顺差658.1亿美元,收窄16.1%。
并不乐观的数据背后,是全球经济出现了衰退,导致需求越来越少,欧美等地区对于我国的订单更是几近腰斩。1-5月份的累计情况,对美国出口同比下滑15.1%,对欧洲同比下滑4.9%,对加拿大、新西兰都是同样的问题。
外贸市场回暖并不如预期,我国出口产品也受到波及。2022年我国出口商品最多的是“工业制品”。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22.8万亿元、杂项制品出口5.1万亿元、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出口4万亿元、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出口2.1万亿元、食品及活动物出库4914亿元。
水泥行业海螺水泥、金隅冀东、华新水泥、红狮水泥、西部水泥等大型集团企业也都有在海外建厂且多涉及进出口业务。近年来海螺、红狮等企业海外工厂业绩也多好于国内。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3月中国水泥及水泥熟料出口量72万吨,同比增长124.0%。从金额方面来看,2023年1-3月中国水泥及水泥熟料出口金额68.4百万美元,同比增长77.7%。
而且不仅水泥和熟料,近年来包括中国建材、海螺水泥、金隅冀东、华新水泥等匀有装备出口。
海螺集团,向印尼出口2台套直径6.8米的盾构机,填补了安徽省盾构机出口空白,盾构机和水泥主机核心装备出口额累计近30亿元人民币。
红狮水泥在印尼建起集团首条10000t/d生产线,并同步新建50000DWT散货泊位1个,用于散装水泥和熟料出口。
……
从疫情爆发,线下展会引流受创,到俄乌战争,国际经济受到影响,再到欧美通胀加剧,出口外贸环境持续走弱,外贸行业在近几年的处境让人不禁捏了一把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