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泥質量萬里行組委會發布泛東北地區流通領域水泥抽檢新結果。在已完成的80批次抽檢中,袋重不足問題突出,同時近四分之一產品存在質量不達標情況,部分企業還涉嫌資質與商標違規。
抽檢數據觸目驚心:52.5%的不合格,水泥質量不合格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本次抽檢覆蓋河北、遼寧、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泛東北多省區,從關鍵指標來看,區域水泥產品質量隱患集中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袋重不足問題普遍。80批次樣品中,42批次存在缺斤少兩情況,占比達52.5%,意味著超半數產品未達到標準重量。其中,烏拉蓋管理區東方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的“奧援”牌礦渣硅酸鹽水泥、朝陽匯鑫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的“匯鑫”牌砌筑水泥等,單袋缺失重量均超過5kg。

圖:標稱烏拉蓋管理區東方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生產“奧援”牌
另一方面是質量達標率偏低。80批次樣品中,19批次檢測結果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占比23.75%。不合格項目集中在氯離子含量、強度性能及組分三大類:其中,興城市舊門水泥有限公司、遼陽市東京陵水泥總廠等8家企業的產品氯離子超標;鞍山鋼都微粉有限公司“都牌”砌筑水泥等6批次產品,同時存在抗壓與抗折強度不合格問題;昌黎縣碣石源水泥有限公司、秦皇島市天源水泥廠等企業的3批次產品,因組分不符合標準。


包裝標識亂象頻發:追溯體系存漏洞
除重量與質量問題外,抽檢還發現部分水泥產品包裝標識不規范,給產品追溯與質量管控帶來阻礙。從抽檢情況看,標識問題主要分兩類。一類是關鍵信息缺失,標稱大連炮臺永久水泥廠生產的“永德”牌砌筑水泥M32.5、標稱唐山弘也特種水泥有限公司生產的“華砂”復合硅酸鹽P.C42.5R等14批次產品,包裝上未標注生產日期與出廠編號,消費者無法判斷產品是否在保質期內,企業也難以實現質量溯源。

圖:標稱瓦房店第三水泥廠生產的“南環”牌


圖:標稱大連炮臺永久水泥廠生產的“永德”牌


圖:標稱大連長城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新長城”牌




圖:標稱大連金州第三水泥廠生產的“金州三水”牌


圖:標稱克什克騰旗黃崗水泥粉磨有限公司生產的“黃崗”牌


圖:標稱大連嵐崮水泥制造有限公司生產的“嵐崮”牌


圖:標稱唐山弘也特種水泥有限公司生產的“華砂”牌


圖:標稱遷安市宏豐水泥廠生產的“福躍”牌
另一類是信息模糊不清,標稱承德喜上喜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喜上喜”水泥、標稱鐵嶺立新建材有限公司生產的“超龍”水泥等3批次產品,雖標注生產日期或出廠編號,但字跡模糊、內容不全,同樣失去標識的實際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包裝標識不規范的產品中,有12批次同時存在袋重不足問題,反映出部分企業在生產管理與質量管控上的雙重缺失。

圖:標稱承德喜上喜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喜上喜”牌水泥


圖:標稱鐵嶺立新建材有限公司生產的“超龍牌”水泥

企業資質存疑:許可證過期與商標違規并存
在梳理抽檢信息時發現,部分不合格企業還存在資質與商標使用不規范問題,涉嫌違反相關管理規定。烏拉蓋管理區東方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成為典型案例。該企業生產的“奧援”牌礦渣硅酸鹽水泥(P.S.A42.5),不僅氯離子檢測不合格,還存在雙重違規:一是生產許可證編號“XK08-001-006057”已處于注銷狀態,企業雖已申請新證“(蒙)XK08-001-00159”,但產品包裝未及時更新標注;二是所使用的“奧援”商標,實際歸屬三河市東方水泥有限公司,且當前商標狀態為“無效”,涉嫌違規使用他人失效商標。

圖源:內蒙古自治區市場監管管理局


圖源:天眼查
此外,抽檢中還發現部分企業存在許可證信息標注不完整問題或編號格式不符合規范,無法通過標識確認企業生產資質的有效性,進一步增加了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
行業呼吁強化監管:多方合力筑牢質量防線
針對本次抽檢暴露的問題,水泥質量萬里行組委會建議:從監管層面,應加大對流通領域水泥產品的抽檢頻次,建立“抽檢-曝光-整改-復查”閉環機制,對多次不合格企業依法采取停產整頓、信用懲戒等措施;同時,加強對企業生產許可證與商標使用的合規性核查,嚴厲打擊資質造假與商標侵權行為。
從企業層面,生產企業需強化內部質量管控,規范重量計量與包裝標識管理,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組織生產;流通企業應建立進貨查驗制度,拒絕采購無資質、不合格產品,從供應鏈端阻斷問題產品流入市場。
后續,水泥質量萬里行組委會將持續跟蹤泛東北地區水泥質量整改情況,進一步披露問題企業處理進展,為行業質量提升提供參考。水泥人網也將繼續關注區域水泥質量動態,及時傳遞監管信息與行業洞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