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水泥行業始于1915年,日本淺野水泥會社高雄設廠產能3萬噸,經歷戰后國民黨入臺恢復經濟,重整成立臺灣水泥,到50年代開始進口替代,再到73年推出“十大建設”,后房地產業迎來蓬勃發展,水泥產業突飛猛進,到經歷泡沫后需求下滑走穩,行業成熟。2011年產能2000萬噸。 93年為臺灣水泥產銷量拐點,當年人均水泥消費1332KG,當年人均GDP約11000美元,城市化率65%左右。70年代提出十大建設后,80年代公共建設和地產建設蓬勃發展,產生經濟和地產泡沫。公共投資占GDP比例持續走高,94年達到頂峰6.7%。地產蓬勃發展,總體營建業產值也持續走高,95年頂峰373830億臺幣。泡沫破滅后經濟轉型,第三產業GDP占比由92年56%提高到97年66%。政府債務加重,公共投資占GDP比重降至3.4%。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從頂點5816萬平米降至2589萬平米;
營建業產值停止增長。水泥產量降至目前1685萬噸。
臺灣水泥需求現狀:90年代中期后,GDP增速步入平緩,建設投資也停滯不前,水泥需求進入平穩期。臺灣內銷水泥70%-80%用于民間營建業,20%-30%用于公共工程。同時向海外輸出過剩產能,出口比例一度達60%。 臺灣水泥供給與競爭現狀:供給端相對穩定,現今熟料產能水平穩定在2000萬噸左右;同時,根據臺灣貿易法規的要求,臺灣水泥外銷比例要從50%下降到2015年的30%以內,產能將進一步下降到1900萬噸左右。
臺泥和亞泥占島內產量八成以上,是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銷量方面,臺泥與亞泥內銷占比近年來有所下降,從七成下降到不到六成。
外銷促成2000年后水泥價格上漲。2000年后臺灣水泥外銷量持續大幅增長,外銷占比由00年15%增長至09年51%。外銷使內銷產能相對減少,供需相對平衡。同時成本端煤炭價格由不足22元穩步上升100元以上,水泥價格也由1676元漲至2355元,臺泥毛利率有5%上升至9%。2011年臺泥與亞泥統治了外銷市場,分別占比75%與25%左右。
臺灣水泥企業盈利和財務狀況:臺泥與亞泥都采取了多元化發展策略。
全球金融危機時,兩企業營收都保持相對穩定,營收在08 年下降后10年隨經濟好轉臺灣10年GDP增速11%,臺泥10年營收增6%。但97年以后利潤指標出現明顯下滑,至11年才略恢復。臺泥經歷了顯著的去杠桿化過程,資產負債率從60%左右下降至10%左右,直接影響其ROE表現,而亞泥資產負債率穩定在30%左右,其ROE及ROA水平相對較高。 臺灣水泥企業估值與股價反映:從估值水平來看,04 年之后,臺泥與亞泥的股價顯著跑贏指數,一方面由于企業利潤數據好轉,另一方面,隨著臺泥與亞泥在大陸業務呈現迅速擴張趨勢,市場給予其更高的估值水平,臺泥與亞泥的PE與PB估值均在其在大陸大幅投資之后明顯上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