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發表題為:“經濟走勢和應對策略”的主題演講。王一鳴表示,本輪經濟放緩的原因相對比較復雜,既有周期性的變化,也有結構性的因素;既有外部需求的收縮也有內需增長的放緩;既有短期因素的影響也有中長期因素的影響。重視穩增長的問題,就要明確宏觀調控面臨多重的目標,一個是短期如何穩定物價;一個是中期如何保證經濟增速穩定在合理的區間;還有一個是長期如何確保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具體來說,短期需要適當擴大公共投資,中期則是要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機制。
本輪經濟放緩原因復雜
王一鳴說,要分析目前經濟放緩的原因,就要從長一點的時間段來觀察。從本世紀以來季度增長率的變化看,最高點在2007年的二季度,三季度開始增長率放緩,但是當時經濟還偏熱,中央采取了雙緊的政策,經濟增速的放緩人們并不太去關注。到2008年的四季度,金融危機開始沖擊中國經濟,經濟增速發生了比較大的下滑,當時一個共同的認識是可能出現類似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所以采取了刺激政策。
刺激政策實施以后,2009年一季度依然在放緩,最低點的季度增長率是6.6%。二季度經濟開始強勁反彈。但是到了2010年一季度,在刺激動能逐步釋放以后,季度增長又開始慢慢的減弱,一直持續到現在。比較來看,2007年三季度到2009年一季度,上一輪經濟放緩經歷了七個季度,幅度為8.2個百分點。2010年一季度開始到現在,如果把2010年四季度的輕微反彈忽略掉,這一輪經濟放緩經歷了十個季度,共放緩了4.3個百分點。這說明總體上第二輪放緩的幅度要小很多,更接近于軟著陸。如果說上一輪都沒有出現硬著陸,這一輪經濟放緩的時間更長,放緩的幅度更小,就更不容易出現硬著陸。
這輪經濟放緩的原因也需要討論,因為它相對比較復雜,既有周期性的變化,也有結構性的因素;既有外部需求的收縮也有內需增長的放緩;既有短期因素的影響也有中長期因素的影響。
逐條分析,先看內外需求的問題。我國出口通常每年年增長率都在20%以上,今年的出口在大幅度回落,今年1-8月份只同比增長了7 .1%,7月份當月只增長了1%,8月份當月出口增長2.7%。全球經濟的放緩是出口增速回落的重要背景。中國對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的出口呈現大幅度的回落,7月份負增長16.6%,1-7月份累計負增長3.6%。
內需一般包括投資和消費兩塊。其中投資的增速也是逐月在放緩,1-8月份同比增長20.4%,比1-7月份又下降了0.2個百分點。投資里面主要是三大版塊,一個是基礎設施投資,一個是房地產投資,還有一個是制造業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因為2008年刺激計劃的實施擴大了基數,所以現在沒有新的投資計劃的話,同比速度很容易大幅度回落。今年一季度基礎設施投資負增長2.1%,到5月份以后,國家投放了一批基礎設施項目,現在開始回穩,但是速率還是很低,上半年只有4.4%。第二是房地產投資。房地產行業從去年1月份開始調控,由于人們買房子都是買漲不買跌的,于是需求下來了,投資就很難穩定。所以房地產投資也是持續的回落,只是還比預期的要好,是漸進的回落,上半年是16 .6%的增長率。第三個就是制造業投資,受到產能過剩的巨大壓力,一個理智的企業家很難再去投資。從這三個板塊來看,都沒有強勁增長的動力,所以投資增速在放緩。
再看消費,同樣是逐月下降的過程。7月份是13.1%,8月份是13.2%,往常一般是17%-18%。消費增速的回落跟調控政策是直接關聯的。比如對房地產的調控,就使得與房地產關聯的這些消費品,比如家具、家裝、音響、器材等的銷售額都下降了。這塊下降的幅度比較大,也成為近期家電供應商價格競爭的背景。另外,由于去年有人預期會高通脹,為了保值買了許多金銀珠寶和奢侈品。今年由于物價回穩,加上國際上黃金價格回跌,這方面的銷售也在下降,對消費也有相應的影響。
再看周期性的調整和結構性的因素。本輪經濟放緩有周期性因素的影響,因為經濟都是有周期波動的。而且這一輪經濟的波動,因為金融危機,下行的周期被拉長了。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金融危機后經濟增長要恢復到平均的趨勢線大概要7年。今年才是金融危機后的第五個年頭。
按照王一鳴的理解,結構性因素主要講的是中國的結構性矛盾,最大的是內外需結構和投資消費結構的不平衡。我國之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基本的特征就是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如果國際市場變化,出口往往首當其沖。出口下降反過來會影響投資,結果造成產能的嚴重過剩,從而拖累了經濟增長。
最后看短期波動和中長期因素的相互作用。短期的因素就是一些政策性的因素,比如去年抑制通脹實行政策的緊縮。去年把防通脹放在首位,所以采取了很多抑制通脹的手段,貨幣明顯的收緊。另外,去年對房地產的調控,規范地方的融資平臺,對現在的經濟放緩可能也起到了相應的作用。
中長期因素就是所謂的潛在增長率下降。潛在增長率的下降,很難實證性的去計算到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多大。不過經濟學界一致共識,我國現在處在階段性的轉化之中,將從所謂的高速增長轉到中速增長。按照經濟增長模型,中國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資本的投入,勞動的投入和全要素生產力的提高。資本投入取決于儲蓄水平,儲蓄率的變化又跟人口撫養比成關聯關系。現在我國老年人比重迅速提高,被撫養人口占比由下降開始上升,通常來說老年人儲蓄會減少,所以社會的儲蓄率就要下降。
勞動力的供需形勢實際上也在變化。我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正在接近峰值,再往后就要緩慢的下降。資本投入減少,勞動投入減少,經濟要保持原先的增長速度就只能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但是本世紀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是下降的。因為上世紀90年代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取決于生產要素的跨部門轉移,比如勞動力從第一產業進入到服務業或者進入到制造業,它的勞動生產力會提高5、6倍甚至7倍。但是現在這種轉移的進程在明顯放緩。還能靠什么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只有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革。從企業層面來看,現在我國的技術進步還很慢。過去很多年我國搞加工貿易,這種代工路徑一旦形成很難調整,所以在技術進步方面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再一個就是資源環境的約束也不允許我國繼續高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