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經濟日報社中經產業景氣指數研究中心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共同研究編制的2012年三季度中經產業景氣指數正式發布。
指數顯示,工業經濟依然面臨下行壓力:三季度中經工業景氣指數為95.4,較上個季度回落0.5點;能源、基礎材料、消費品等領域11個行業的景氣度較上季度均有所下滑;其中,煤炭產業景氣度下滑幅度最大,為1.4點。
造成工業經濟景氣指數持續下行的客觀原因是歐債危機蔓延和國際市場需求減弱,但產能過剩帶來的不利影響也不能忽視。從三季度的中經工業景氣指數來看,煤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產能過剩行業不僅下行的幅度更大,而且固定資產投資的力度更小,復蘇的步伐更慢。如果不是因為這些行業拖后腿,經濟下行的壓力會小得多,經濟復蘇的步伐也會更快。
這也意味著在經濟下行的過程中,許多被掩蓋的產能過剩的矛盾都已經被充分暴露出來。這些矛盾是否能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不僅直接影響到經濟復蘇,而且對今后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經濟運行質量提高也有重要的影響。
事實上,有關鋼鐵、水泥、煤炭等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經出現了,也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特別是鋼鐵和水泥兩個行業,從2003年起有關部門就已經出臺調控政策,并對其產能進行了約束。但10年過去了,這兩大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反而更加嚴重,矛盾更加突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過去10年中,房地產市場的無序發展帶來了這兩個行業的虛假繁榮,從而使這兩大行業產能過剩矛盾被暫時掩蓋,地方政府和企業也趁機展開了一場大干快上的行動。
隨著國家對房地產市場調控力度的不斷加大,加上國際和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兩大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已經無法掩蓋,也無法再按照現狀維持下去。
問題在于,在產能已經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一些新的項目還在陸續上馬。如今年廣東和廣西兩地得到批準的大型鋼鐵項目,實質上就會加深這兩個行業產能過剩的矛盾。
也許僅僅兩個項目的審批未必就會造成產能過剩問題嚴重惡化,但導向作用卻不可忽視。因為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會給外界釋放這兩大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并不嚴重的誤導,而且會讓其他地方和其他企業也產生一種可以“先建后批、先上后報”的錯覺。
所以,產能過剩不僅對整個產業結構調整有重要的影響,而且對當前經濟復蘇也是極為不利的。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應當也必須成為今后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點,列入政府工作的議事日程,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