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是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關鍵原材料,從具有2000年歷史的古羅馬萬神殿藝術品,到現代摩天大樓、高速公路、機場和碼頭等,到處都可看到它的蹤跡。就從總體積而言,水泥在全世界的使用量僅次于水。
《自然》雜志2月20日刊登題為《綠色水泥――混凝土方案》的文章指出,今年全球水泥總產量將達34億噸。若將其全部傾注于美國紐約州曼哈頓島上,將堆積成一個高達14米的巨型石柱。如果目前印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建筑業的興旺勢頭持續下去,明年全球水泥產量所堆積的巨石柱將會更高。
然而,水泥制造業是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減少排放意味著需要妥善掌控這種用途廣泛、最為復雜的建筑材料。文章詳盡介紹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混凝土可持續發展中心(簡稱CSHub)在綠色水泥研究方面的新進展,以及Ceratech公司的替代性解決方案,認為如果世界各國工業界目前業已采取的促進綠色水泥可持續性發展的行動取得成功,最終將能使水泥制造業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減少一半。
工業革命的基礎性材料
粉狀水硬性無機凝膠材料,加水攪拌后成漿體,它能在空氣或水中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膠結在一起。早在2000多年前,古羅馬人把石灰、火山灰以及石塊摻在一起形成混凝土,用于建造海港、紀念碑、萬神殿和羅馬圓形大劇場等建筑物。
1824年,英國石匠約瑟夫阿斯普丁發明了現代水泥。他在廚房里加熱一種經研磨的石灰巖和黏土混合物,當加入水后這種混合物板結硬化,工業革命的基礎性材料就此誕生!當年,他以“人造新式石頭工藝的改進”注冊了這項發明專利。從表面上看與產自波特蘭島上的建筑流行石料相似,阿斯普丁便將這種材料命名為“波特蘭水泥”,這就是目前人類最廣泛使用的建筑材料――硅酸鹽水泥。
現代水泥的生產工藝一般可分為生料制備、熟料煅燒和水泥制成三個工序。硅酸鹽水泥生產工藝在水泥生產中具有代表性,它是以石灰石和黏土為主要原料,經破碎、配料、磨細制成生料,然后喂入水泥窯中煅燒成熟料,再將熟料加適量石膏(或添加劑等)磨細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