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15日發表題為“重視市場未必能化解中國產能過剩”的文章,作者:菅原透。全文摘編如下:
從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后發布的公報可以看出,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領導層決心縮小政府權限,加強市場作用,并推進改革。但僅有“市場化”呼聲無法推進改革。這從受產能過剩問題困擾的鋼鐵行業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以前的行業整合帶有濃厚的政府主導色彩。但在今后,盈利能力和互補性等將得到重視——中國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寶鋼集團總經理何文波在上個月底的投資者說明會上,針對今后行業整合的前景如此表示。
何文波關注的是10月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該文件明確指出了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這5個行業,嚴厲要求這些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問題。
《指導意見》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尊重市場規律與改善宏觀調控相結合。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強化企業責任意識;加強市場供需趨勢研判和信息引導,綜合運用法律、經濟以及必要的宏觀調控手段,加強政策協調,形成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合力”。也就是說,要根據市場機制推進重組。
鋼鐵72%、水泥73.7%、電解鋁71.9%、平板玻璃73.1%、船舶75%。這是《指導意見》提到的2012年底各行業的開工率。正常開工率一般應在81-82%,由此可見上述數據的確很低。而這將導致資源浪費,阻礙產業升級。政府對此抱有強烈的危機感。
政府并未袖手旁觀。正如何文波所言,中國此前始終在政府主導下致力于化解產能過剩問題。
在鋼鐵行業,2000年代中期以后,政府主導的重組整合相繼實施。2008年,河北省的唐山鋼鐵集團與邯鄲鋼鐵集團進行業務整合,組建了“河北鋼鐵集團”。其后不斷吸收省內的民營鋼鐵廠,河北鋼鐵去年的粗鋼產量達到4200萬噸以上,超過寶鋼集團,躍居中國首位,躋身世界第3位。
但是,雖然規模更加巨大,但在通過整合提高經營效率層面,效果并不明顯。中國業內人士指出“結果只是河北鋼鐵僅僅把各公司捏合在一起。由于各公司的經營狀況各不相同,落后產能的淘汰并未取得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