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水泥助磨剂成为了水泥企业的必需品。在工信部出台的《水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水泥助磨剂在水泥生产中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助磨剂最早发明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和日本,当时,助磨剂的成分主要是松香酯、牛油等。国内对水泥助磨剂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当时国内水泥工业的发展程度有限,助磨剂的出现并没有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和推广,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洋品牌的带领下我国的几家企业率先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泥助磨剂产品。
就在这几家助磨剂企业诞生不久,助磨剂企业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甚至有作坊式的企业。随后,国内助磨剂行业进入了恶性竞争的阶段;直到2007年7月行业协会的成立,助磨剂行业才进入一个发展有序的阶段;而如今,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水泥企业的利润出现了一定的下滑,而助磨剂行业也受到了一定的牵连。在过去的十余年中,助磨剂市场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助磨剂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哪?对此,我们整理出了这份《助磨剂行业发展报告》,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一、助磨剂发展概述
1、诞生及生存期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水泥助磨剂得到了业界的重视,但受当时水泥工业的发展水平限制,助磨剂企业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在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国内水泥工业的飙升,助磨剂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2006年,达到了千余家。
众多助磨剂企业的诞生,致使助磨剂行业陷入了鱼龙混杂的局面。助磨剂企业之间的产品种类繁杂、恶性竞争和生产工艺的参次不齐,不但使助磨剂本该起到的效果大打折扣,还给助磨剂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产品种类繁多,使用不科学留隐患。在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助磨剂的形态分类有液体和粉体,而从参加的量来说,是数不胜数。当时由于业内没有相关的标准,相关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把关不严,有些水泥企业肆无忌惮的添加助磨剂,以此来增加混合材的参入量,减少原料的添加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更可怕的是,有些作坊式的助磨剂企业使用盐、碱和尿素,严重的危害了水泥的品质和人身健康。
恶性竞争使优质产品推广遇阻力。任何新生产业的初始阶段都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也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生产商,他们抢占市场的手段无非两种:伪劣的产品和超低的价格。伪劣的产品给水泥企业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助磨剂企业的超低价格也是以牺牲产品质量和服务为前提。例如在2006年,全国大小水泥企业5000余家,如果有千余家助磨剂企业,除了不用助磨剂的水泥企业,每家助磨剂企业只能平均到5家水泥厂客户,这样势必会造成助磨剂企业的恶性竞争。
随着助磨剂企业内部人员的裂变,助磨剂配方已经不是秘密,自动化的设备才是硬道理。由于起初的助磨剂行业并没有准入门槛,作坊式的厂家随处可见,最终导致了水泥企业对助磨剂态度的恶化。而随着助磨剂行业的发展,自动化设备逐渐替代了手工,这时,由于作坊式的助磨剂企业无力进行及时的跟进,最后不得关门大吉。助磨剂生产装备的发展有效的净化了助磨剂行业。
当进入2007年的时候,助磨剂行业经过近一年的市场淘汰和行业洗礼,最终存活下来的助磨剂企业减少了三分之一。
2、品牌建立及价值体现期
2007年7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中国水泥协会水泥助磨剂分会在山东济南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助磨剂的研发、生产和使用进入了快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阶段。
在协会成立两个月左右,协会出台了《水泥助磨剂产品质量认定、认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明确提出:协会和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负责水泥助磨剂产品质量认定、认证管理工作,依据CTC/TVS-OP05《水泥助磨剂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对助磨剂企业的产品进行定期认证,并对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管理体系审查和产品抽检。除此之外,还对助磨剂企业的产品认定、认证条件及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同时,还就对助磨剂企业的监督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到了2008年末,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提出了重新制订《水泥助磨剂》,获得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批准。经过3年多的努力,国家标准《水泥助磨剂》(GB/T26748-2011)于2011年9月份获得通过,并在2012年3月1日正式替代了原建材行业标准《水泥助磨剂》(JC/T667-2004),进行实施,
从此水泥助磨剂行业进入了一个有理可依,有据可查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