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表示,中哈產能合作契合雙方發展需要,希望雙方以產能合作為載體,深挖潛力,推進全方位互利合作,帶動互聯互通等大項目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果,更好造福兩國人民。但是,一些西方媒體認為,以中哈產能合作為代表的中國所推行的國際產能合作,是中國把落后的產能遷移到中東等一些發展中國家,攫取他國資源,來發展自己。
吳宏偉表示,過去有一段時間,在提到產能合作時,西方總是會說,中國把一些落后產能轉移到境外一些地區,如哈薩克斯坦等地區。后來我國政府做了澄清,表示中國政府轉移過去的,絕不是落后的、技術比較低的產能,而是比較優質的產能。這些產能,按照新的技術標準、規范來看,在國內甚至是國際上已經處于領先水平,而這些卻是中亞地區如哈薩克斯坦等國比較欠缺的。中國同哈薩克斯坦產能對接,在滿足了哈薩克斯坦需要的同時,也將我國先進設備成套地出口出去,這對雙方來說是互利共贏的事情。
任遠吉吉認為,這是西方對中國的一種曲解。一直以來,西方媒體在文化里面都是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中國的對外合作。他表示,中哈兩國進行的產能合作,是在兩國戰略對接大背景下進行的,中國有能力,哈方有需求,雙方是互利共贏的。而且我國出口的這些產能,包括鋼鐵、水泥、電力等重要的合作方面,都是性價比比較高的,競爭性比較強的產能合作項目,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絕對不是像西方媒體報道的那樣,只是把落后的、淘汰的產能輸送過去。并且,除了哈薩克斯坦外,還有其他中亞國家和中國進行產能合作,而且都把產能合作,作為未來合作的一個重點,可見這對雙方來說都是有實際效益的。
在國際關系中任何一種單邊獲益行為都是不可持續的。中國推行的國際產能合作,能夠持續這么長時間,而且范圍還在繼續擴大,表明中國的這種合作極具生命力,而且也是中國對外交往所倡導的,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一個重要體現。
李克強訪哈前夕在哈薩克斯坦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亦將產能合作稱作“中哈合作中的一大亮點和重要增長點”。他表示,在兩國政府、企業界、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下,雙方簽署了產能與投資合作政府間框架協議,建立起部門間工作機制,設立了產能合作基金,還在探索涵蓋投資、生產、銷售、服務的一條龍產能合作模式。
任遠吉吉表示,雖然此次訪問時間很短,但是標志性意義很強,這對于哈薩克斯坦來講,相當于給他們吃了一顆定心丸。在未來,中國將會繼續支持大中小企業到哈薩克斯坦進行投資、合作,把相關的技術和設備更多地向哈薩克斯坦輸送過去。同時,對中國來講,也是繼續深入同哈薩克斯坦產能合作的一個標志、一個新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