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生产牛奶的可能并不只张三一家,李四也生产牛奶,并且品质和张三差不多。除非张三和李四说好,都不赔本销售,死扛着。可是李四愿意吗?当张三死扛时,李四未必会和张三一样死扛,因为李四想,自己只要比张三便宜一点点,就可能赢得全部消费者。这样的好事为何不做?所以李四很可能选择降价。当李四这么想的时候,张三也会这么想。结果就是张三和李四很可能打起价格战,价格战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恶性循环,结果是谁也没赚到钱,还赔了成本倒欠债。
而他们把相对过剩的牛奶,倒入水沟里后,余下的牛奶就能正常高价卖出,甚至还能因牛奶供量减少而涨价。有人生动形象的比喻,当手上有两个稀世珍宝时,还有价格可定,而当摔坏一个后,只有一个了,那就是无价之宝了。要使价格涨上去,就得痛下杀手,扔掉无效的多余的!
蝴蝶效应 供给侧改革催生涨声一片
举一反三,从倒牛奶的事件可以看出,水泥企业要想长远良性发展,在供给侧改革中,带着无效产能生产是不对的,而价格战也是不可取的,只能通过保质去量涨价格才能达到预期。
供给侧改革中,为了去掉落后无效以及过剩产能,水泥行业围绕调整结构和优化市场,一般都会运用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的措施:如鼓励联合重组;严格禁止建新线;加大淘汰力度;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大力开展错峰生产;开展以协会为主导的行业自律;支持大企业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等措施。
而这一系列措施,自然而然与中国国内各行各业原料材料息息相关,结果引来它们价格的涨声一片。这让人想起了蝴蝶效应,意思是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8月以来,由于原材料煤炭铁矿石价格的上涨,还有运输成本的上涨,导致部分地区部分水泥企业调整价格。例如,到目前为止,北京水泥价格仍在上调,9月26日-10月8日水泥价格普涨25元/吨之后,高价企稳后又上调5元/吨。天津地区10月24日-10月27日水泥价格上调90元/吨后,一直高位徘徊。河北地区10月17日-11月21日水泥价格上调59元/吨,一直还在微上调中。
通过以上事例分析以及涨价事实,现在对供给侧了解了吗?宁要好梨一个,不要烂梨一筐。供给侧改革,其实就是把无效的供给去除,把有效供给价格涨上去,让人理所当然地接受所需物品的价格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