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决定在2015年北方地区全面试行错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2016—2020年期间水泥错峰生产。
2016年冬季错峰生产实际执行时间表,供参考,如下:
企业利润空间增大
水泥行业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被推向市场的一个竞争性的行业,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市场要多少企业就生产多少。水泥企业的错峰生产在一定程度一定区域内,对有效控制供给量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改善供求关系。水泥产量减少,按照市场规则,供不应求时,水泥价格就会上涨,水泥价格上涨,利润空间扩大,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利润。对于那些把握了区域水泥市场话语权的龙头企业来说,量减价升,协同提价,更是顺风顺水。
中小水泥企业间接受益
错峰生产对于中小型水泥企业来说,由于水泥价格上涨,利润空间扩大,它们也跟着水涨船高,间接获利。2016年10月以来,各行各业原料材料上涨,煤炭电价上涨,再加新运输政策的出台导致运费上涨,致使许多中小型企业出现资金难以周转,关停息业,而水泥行业适得其反,错峰以来,由于水泥量减价增,反而救活了许多面临倒闭的中小型水泥企业。
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作用
水泥行业是重点污染行业,其颗粒物排放占全国颗粒物排放量的20~30%,SO2排放占全国SO2排放量的5~6%,NOx排放占全国NOx排放量的12~15%。这些排放量虽然比例不是很大,算不得主因,但在国家大力治理雾霾之际,水泥企业错峰生产不失为一种净化空气、治理环境的好办法。
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底层员工最受伤
水泥生产线一年的正常工作日算310天,但是实施错峰生产后,水泥生产线的开工率会大大降低。据统计,目前全国水泥生产线的开工率只有60%左右,这造成水泥厂固定设备资源的大量浪费。近年来,水泥行业经历了多起并购重组,以前的大量中小型民营水泥企业被国营水泥企业重组,错峰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实际上浪费的是社会资源。
据了解,水泥企业为了留住员工,维护员工的利益,在错峰生产时期,员工不正常上班也照发工资,例如,冀东金隅错峰期间,员工工资照发不误。像这种大型国企因实力雄厚,有这种底气,但这样做似乎无形中又造成企业成本增加,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中小型水泥企业,可就没有这样的实力跟底气了,采取4个月开一次工资,或错峰时期只发40-60%左右的工资。在物价高涨的今天,本来工资不高的底层员工,生活更是难以为继,这种以牺牲员工利益为前提的错峰生产,最受伤的可能还是最底层的员工了。
另外,错峰生产导致现有的生产线以及现有的人力不能充分发挥生产功能,还屡屡出现大量的水泥企业新建水泥生产线,违建生产线。这些新增产能的增加,进一步助长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万事都有利有弊,任何新生事物不可能一开始就尽善尽美。此次错峰生产在工信部和环保部联合协调下得以推进,实现了水泥生产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合理调度,为困境中的水泥行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新契机。 当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环保压力、煤炭成本、人力成本上升和运输成本增加已成为经济新常态中的“负效应”时,有些中小型水泥企业本该面临倒闭关厂,却因错峰生产跟着大型水泥企业而获利,最终起死回生了,这违背了优胜劣汰的原则,不利于淘汰落后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