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钢基金的推动下,2015年8月,唐山市人民政府、曹妃甸区人民政府与曹建投公司三方共同签署了《曹妃甸先行启动区和试验区片区开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框架协议》,明确了曹建投公司的开发经营模式、税收优惠政策等,标志着109平方公里的曹妃甸现代产业试验区由顶层设计转入具体实施阶段。
截至目前,北京市属企业在津冀计划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曹妃甸产业先行启动区已签约16个项目,首农三元工业园、北汽现代四工厂等落户津冀项目正式竣工投产。
产业转移了,北京未来发展什么呢?当然是“高精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
代表北京创新创业活力的“创客”工厂,已悄悄走出市中心,在北京市郊区开花结果。在北京西大门的门头沟区,中关村门头沟科技园内,3万平方米的创业创新孵化器——京西创客工场一期、二期相继满员,逐步形成创业圈、投资圈、生活圈“三圈融合”的服务体系。
随着一批创新创业的企业落户,创客工场成为京西集成电路设计、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产业聚集区,实现产业结构提档升级。遨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的企业之一,负责人匡云鸥坦言,入驻门头沟后,办公场地一下子扩展到2200平方米,研发队伍随之迅速扩张。
位于北京东南的通州区,种子“硅谷”研发中心刚刚破土动工。称这里为种子“硅谷”,是因为北京农科城通州种业园经5年建设,已聚集了一批国际一流的种业企业及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将在2018年底投用的研发中心是种子“硅谷”的核心,国家级种子实验室、检测实验室、种苗健康检测中心、品种权认证中心等平台都将入驻。
作为北京实体经济主力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践代表了北京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在这里,奔驰、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一批重点企业迅速壮大。数据显示,2016年,开发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0%。
开发区通过抓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服务内容调整,用良好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现产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就产品结构调整来说,开发区支持企业通过增品种、提品质,不断满足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提高有效供给。
这样的思路为企业带来了出路:奔驰全年产销突破了30万辆,同比增长30%以上;京东方新产品在国际高端市场占有率接近四成;中芯国际从2013年只能生产3个技术档次5种产品,到现在可以做到19种产品……这些企业的新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开发区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也很“有一套”:加速退出没有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把有限的资金、土地等资源用到填空白、补“短板”的高精尖产业上。支持拜耳、赛诺菲扩建,将一类新药以及市场需求旺盛的药品投放在开发区生产。支持中芯国际扩产,不断满足我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同时实现高科技产品制造出口。
此外,政府部门还围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对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等方面精准施策,使人才创业、企业创新的过程中,能更便宜更方便地找到所需资源。(经济日报记者 杨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