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企業效益?
近年來,北京市屬國有資本逐步向優勢產業、優質企業集中。但國企大家庭中不僅有身強力壯的“大塊頭”,還有為數不少體弱多病的“小兄弟”,國有資本配置效率還有提升的空間。
北京市根據首都戰略定位,調整產業結構,展開一場提質增效“攻堅戰”。
首先是“止血”。僅2016年,就化解煤炭產能180萬噸、外埠鋼鐵產能210萬噸、水泥產能300萬噸,通過兼并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完成55戶虧損企業專項治理。計劃3年內大力壓減管理層級,將市屬企業法人戶數減少20%左右。
其次是采用吸收、合并、托管、分拆等方式,推進企業重組整合。
2016年8月,首創集團下屬經中實業、首創投發、首創經中、新大都實業4家企業重組為首創經中公司。自此,首創集團房地產板塊僅存業務領域各有側重且互相補充的3家企業。集團董事長李愛慶說,“重組整合徹底解決了地產板塊同業競爭問題”。
截至目前,北京共實施39個企業重組項目,直接出資企業從74家減至44家,培育出2家2016年世界500強企業、17家中國500強企業。
三是圍繞北京市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定位,以新產業、新技術、新模式培育新增長點,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北京市與國務院國資委制定了推動央企和市屬國企協同創新工作方案,組建了中關村京企云梯創新聯盟,首批達成128個合作項目。
京東方集團實現業內新增專利申請量、產品首發覆蓋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液晶顯示屏和中大尺寸高端顯示產品市場占有率5個全球第一;北汽集團在海外成立5家研發中心;中關村領創空間實現中關村、硅谷、保定三地聯動,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業孵化和創新服務模式。
這些提質增效手段靈不靈?數據會說話:2016年全年,北京市市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257.6億元,同比增長15%;實現利潤663.9億元,同比增長16%。
怎么管住管好國有資產?
“處理好依法加強監督和增強企業活力的關系,既要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又要防止干擾企業的自主經營行為。”楊秀玲說,北京市國資監管要去行政化,更多采取法制化、市場化、信息化的手段。
做好監管,考核是把“利刃”。從2006年開始,北京市考慮到市屬國企分布行業、功能作用、發展周期不同,將統一考核標準轉變為將所出資企業分為一般競爭性、城市公用、綜合投資和企業化管理事業單位四大類進行考核,從“一把尺子”到“四把尺子”。
在此基礎上,2014年,北京市國資委將市屬企業分為城市公共服務、特殊功能以及競爭類等三類,選取北汽、首旅、金隅(350元/噸,0%)等21家企業開展試點,努力實現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精準考核。競爭類突出資本經營效益和戰略規劃的執行;特殊功能類突出政府任務導向;公共服務類突出監管部門要求和社會評價。
今年,北京市國資委擴大分類考核試點范圍。針對企業發展的關鍵目標、改革的重點任務、管理的薄弱環節、創新的核心方向,全面實施“一企一策”分類考核,做到“一個企業一把尺子”。
一系列成功的探索,讓北京市國企改革的目標、方向、路徑越來越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