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安平是臺灣嘉新水泥創辦人張敏鈺第二代,父親張敏鈺號稱“水泥大王”, 臺灣商界一位傳奇人物,其一生幾經沉浮;與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父親董浩云一樣,張敏鈺也是同一時期寧波幫風云人物。
慘遭厄運,張敏鈺走臺灣
1949年初,董浩云一家離開上海后不久,在上海經營紡織廠,擁有廠房、汽車和龐大產業的寧波商人張敏鈺,也聽到了離自己越來越近的戰爭腳步聲。當時,上海也好,寧波也好,像董浩云、包玉剛、安子介很多家族都搬到香港,可張敏鈺卻選擇奔向寶島臺灣。
正月初一,大家忙著放鞭炮過大年,張敏鈺一大早卻意外地聽到了一件不幸的消息,太平輪沉沒!為逃避戰火決定南遷的張敏鈺,此前2天才把暗中購買的一批美國產紡織機器裝上太平輪,請人代運臺灣。陪葬海底的這批貨物,可是二十年來辛勤耕耘所得的大半資產呀!
東西沒了,人還是還是得走。1949年4月,拖著一家六口人,隨身帶了上海倉庫里的三千多匹布,慘遭厄運的張敏鈺,財產葬身大海,已經沒有退路,只好帶著家小來到舉目無親、言語不通的臺灣。他不知道臺灣這塊土地會給他什么前途,只知道自己仿佛又回到了人生的起點,將再一次赤手空拳闖江湖。
舊上海“跑街”推銷員
《詩經 小雅 蓼莪》有句: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莪是長在水邊一種禾草,它抱根叢生,很像小孩童粘著父母樣子,故而“莪”也被人稱為“抱娘蒿”。
出生于1913年的張敏鈺,其在寧波鎮海縣(現稱北侖區)的張氏祖堂,匾額書寫三個大字“思莪堂”。“ 思莪”是什么意思?按我的理解,出自詩經,取回報父母之情義。張敏鈺就是這座“思莪堂”走出的大老板,“莪”字情意,也貫穿他一生。

祖上一代相當富裕,父親英年早逝,家道中落,自小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張敏鈺,14歲那年到上海緒元染織廠當學徒。三年滿師后,17歲的張敏鈺因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被老板升任“跑街”,按現在的話就是當推銷員,幫工廠推銷棉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