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后,他被義生染織廠挖走,短短時間內,就讓工廠扭虧為盈,把積壓多時的存貨銷售一空。1935年,義生廠發生了無法調和的勞資糾紛,加上受美國白銀政策的影響,那年在中國爆發了“白銀風潮”,大量的錢莊、銀行破產;老板一橫下心,干脆關門大吉。面臨這樣的變故,張敏鈺和另外兩位中層管理者趕緊勸說老板繼續辦廠。不料,老板卻說:愛干就讓你們來干,干脆我把機器送給你們三人好了!
當老板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夢想,怦然心動的張敏鈺細想一下,機器由老板贈送固然很好,萬一日后生意起色,老板會不會又要收回去?于是,他和老板商量,能不能把機器作個價,權當遣散費發給我們?
創業之難,真是難于上青天!上世紀的二三十年代,世界金融危機、軍閥混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加上國內連年自然災害,當年的中國棉紡業幾乎停滯不前、度日如年。看著年景不好,另外兩個人退縮,把機器變賣換錢,靠著分來的5臺機器起家,22歲的張敏鈺成了年輕老板,在上海灘創立自己的第一份事業——兆慶染織廠。
賺錢要靠隨“機”應變
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涌,很多人想搞創業,賺大錢。理想豐滿現實卻骨感,不想死在創業路上,必須了解什么是創業。
從學術角度說,創業,就是發現機遇并把它變成商業價值的過程。要知道,創新不等同創業,只有把創新成果轉化,變為商業價值,才與創業搭上邊。那成功創業需要什么呢?一要眼光,大家沒有看到的機會,你看到了。二是要懂操作,光看到機會沒用,一個好的創業者,必須既有思維能力又有操作能力。第三,會組織;事情總不能都是一個人做,想成功,要有非常好的組織能力。第四條最重要,要隨“機”應變。有人統計,創業的成功率都是低于1%的,可那1%的人為什么能成功?在關鍵地方做出正確的決策。

(張敏鈺與夫人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