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宓敬田带领的山东山水集团运营团队,却被上市公司山水水泥公告“免职”,3月13日,山水水泥再次发布“免职”公告,免除李茂桓、于玉川、赵利平和陈仲圣于山东山水的董事职务,免除刘现良山东山水的监事职务。包括宓敬田在内,被上市公司免职的6人全为山水水泥的创业元老,也是目前山东山水集团经营管理团队中的核心力量。这边忙生产,那边忙公告,2017年山水水泥已经发布超过20条公告。
年报上演“非正常性”巨亏
一周前,上市公司山水水泥发布2016年年报2016年净亏损9.79亿元,山水的“亏”从何来?
其实,去年4月,山水水泥上演“非正常性”巨亏就被关注,2015年亏损额度达到了66.94亿元,股东应占亏损63.78亿元。不过,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对财报出具了无法表示意见的报告。而在通报会上,山东山水集团的高层也同样指出账面的巨亏是非正常减值带来的。
一位资深财务人员对此表示:“在标的资产的市场估值发生大幅度下降的情况,才会对差值进行减值。而一般都是在收入发生急剧下降或预期市场环境可能有恶化的条件下,按照折现法进行减值计提。”
在以往的案例中,不乏有公司通过计提大额商誉减值从而达到“财务障眼法”的目的。即通过突然在某一年度集中计提商誉,让以后利润状况不那么刺眼或者达到其他目的。
不过也有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种财务手法是一把双刃剑,是可以帮助实现一些财务上的目的,但巨亏就直接触发一些债务条款。”据了解,山水水泥总的商誉不到24个亿,2015年计提的商誉减值超过23个亿,这样做一般认为企业已经不具有持续经营的基础,显然山水集团不属于这种情况,是“另有目的”。
其实,山水水泥2015年经营性亏损只有不到20亿,不可能因为经营业务出现全年60多亿元的巨亏。在业绩发布会上,媒体曾以“巨幅业绩亏损是否造成变卖资产”进行提问,公司高层也确认称:“现在的巨幅亏损有一大部分是非正常减值带来的,经营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上市公司通过大幅计提减值来做低山水的净资产,目的还是为低价增发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