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例如,在去杠桿方面,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蘇罡認為,養老金從全球來看都是期限最長、最穩定,更加追求長期回報的資金,而進一步加大養老資金的積累,有可能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去杠桿帶來意想不到的推動力。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王廣宇指出,培育中國經濟新動能離不開新實體經濟,而后者應是能夠有效滿足客戶的真實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納現代人才就業、生態環保可持續的新型經濟業態。因此,在未來的供給側改革中,應注意依靠新科學技術、新商業模式、新投資范式、新產權環境,同時走“天生全球化”的道路。
華麗轉型前景看好
雖然僅憑一季度經濟情況就判斷中國經濟將持續大幅升溫或許為時尚早,但經濟界人士對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中國經濟華麗轉型的前景卻普遍持樂觀態度。
中國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在對比中美經濟發展形勢時指出,中國工業規模領先、基礎設施質量高、有巨額的外匯儲備、經常賬戶享有順差、公共債務率比美國低,因此總體來看,盡管美國經濟還是領先中國,但是雙方差距正在縮小。
諾亞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官金海年預計,未來中國新供給會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新科技。科技研發跟資本、市場、產業結合,進入良性循環。二是新經濟。中國將通過商業模式創新,站在全球化角度重新進行產業分工,進一步實現經濟高速增長。三是新資本。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將會進一步回歸,注重能否為企業創造價值,從而實現創新和風險的平衡。四是新資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資源與創新都將成為未來增量供給側改革的重點。
專家認為,未來中國應該在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組合框架下,不斷總結“三去一降一補”推進過程中的經驗,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統籌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步伐,從而實現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進一步“加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