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實體經濟怎么這樣難?
準確的說,是低端、無技術含量、環境污染嚴重、缺乏議價能力的勞動密集型實體經濟很難!因為這些行業進入門檻低,產能過剩造成相互壓價利潤攤薄,而人力/營銷等成本(隨著經濟發展,這些成本必然上漲)卻在一個勁地上升,而這肇始于四萬億。
四萬億的功過仍沒有定論,但它的一個問題是制造了大量的過剩產能——水泥、鋼鐵、玻璃………并讓一些本該淘汰的落后產能得以生存延續——過量的投資產生了大量的需求,這些需求讓落后產能的商品又有了市場。
這就是實體經濟艱難的根本原因:是商品供應太多了,只好價格惡性競爭,此時再讓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增加產量,那不是送死嗎?!不得已資金才去尋找其他的高收益行業,這也是2012年后資金脫實向虛的原因——四萬億的刺激需求告一段落,新增加的產能無處消化。
這兩天一則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中國高賦稅”的肺腑之言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又把實體經濟萎靡歸罪于稅費,政府高稅賦無異于搶劫,所以我們提倡“小政府大社會”——政府除了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外,其他的都應交給市場。
但高稅賦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根本原因——企業的高稅賦可以通過提高價格轉嫁給消費者,無法提高的原因的是供應充足價格競爭。
除了福耀玻璃這樣的正規大公司,更多的中小實體不得已通過偷漏稅生存——而今偷漏稅仍在,可以前能活現在卻不能活了,為什么?還是產能過剩啊。
如此來看,實體經濟的困難如何破?答案是研發創新,生產出創造需求的商品!蘋果之前,手機本已存在,可它出現卻顛覆了手機行業,讓手機的需求出現了新一輪的爆發。
那資金為什么不進入實體經濟中去搞創新研發呢?
03 為何不大力研發創新?
實際上,國家一直在鼓勵研發創新,并在政策、稅收、資金上給予了許多優惠,問題是研發創新太難,時間跨度、投資回報不可測,風險太大!大的科技革命如蒸汽機、電力等,除了既往人類的科技積累,還帶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蘋果手機一代的研發就用了三年時間。
而目前中國的環境是不利于研發創新的。大的來說,中國的教育體系不鼓勵創新,應試教育泯滅個性,孩子從小就被壓抑發明創造的熱情,而這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創造力;其次,政府產權保護不完善、處罰不嚴,且民眾還沒有為知識產權付費的習慣;
最后,在一個企業里同樣不利于研發創新的產生(在國企較為普遍,但現在整體已有很大改觀),研發創新來自于一線,可員工一旦有些創新成績就會被提拔為領導,從而脫離一線(因為一線的工資低,為了給予高工資只能被提拔)。
在這種投入回報不成正比,存在很大風險的情況下,小額資金/民營資金又怎么會舍得下血本花大錢去研發呢?更別提那些希望見效快、回報大的投機資金了。
于是,做實業的資金都喜歡模仿抄襲(不管是模仿商品還是模仿店鋪經營),賺快錢,這行利潤不行了就趕緊換另一個行業。
也因此,國家的很多扶持政策在執行中總是大打折扣:新能源汽車騙補、雙創騙補、文化創意產業騙補……甚至一些企業就是為了騙補貼而不是踏踏實實的做實業。
我們現在提的供給側改革、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其本質都是要通過研發創新來突破,生產有技術含量、有議價能力的商品,就是要跟別人的東西不一樣,避免陷入同質化的低層次價格競爭,最后弄得大家都沒利潤。
可如何讓錢樂意去創新研發,并進入實體經濟卻是一個系統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