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實體企業的“掌門人”,被比作汽車時代來臨時的馬車夫,可悲又可憐,更多實體經濟的從業者在選擇的十字路口徘徊,何去何從?
實體經濟如何準確界定、景氣與否、能否一概而論(如低端制造業和高端制造業/資本密集型的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等)暫且放在一邊,請以你自己的親身感受為例:你覺得有哪些生活物資稀缺購買不到么?實際的情況是商品供應充足,且還算物美價廉。
大商場里的店鋪關閉,甚至住宅的底商紛紛轉讓,看似經濟蕭條,可你在這些店鋪里消費有多少?實際的情況是你的購買渠道轉移了,通過京東/淘寶等網絡消費的比重大幅增加。那電商是否屬于實體經濟?
以上這些有什么內在邏輯?這幾年,一二線城市房價暴漲,不少人靠投資房產的收益完勝做實業,一種論調甚囂塵上:實體經濟的萎靡是因為房地產行業的擠壓,錢都流入了地產業,買房炒樓催生資產泡沫了!中央一直在鼓勵(政策/稅收/金融的支持等)、地方一直在支持(土地/財政補貼的傾斜等)、企業家有著做實業的情懷、百姓也知道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可為什么錢還是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呢?
本文的分析或許不盡全面,僅作為拋磚引玉,為大家提供另一種思考角度。
01 高房價毀了實體經濟?
現在有一種觀點幾乎成了共識:是高房價蠶食、擠壓、摧毀了實體經濟,因為你可以切身感受城市里的房價到底有多高!
我承認高房價對實體經濟有負作用,但并不認可是高房價毀滅了實體經濟。
首先,就全國來說,高房價也就存在于十幾個城市,其他數百個城市房價不僅沒漲,還比2012年前后的高點有所下跌,之所以輿論中都是高房價,這就牽涉到媒體話語權的問題,就像“北京一下雪全國都下雪一樣”,掌握媒體輿論的人大多居住在高房價的一二線城市。
其次,高房價主要指住宅/商業的高房價,可制造業用的是工業廠房(不少還在土地成本較低的工業園區),且有職工宿舍食堂,電商的發展已規避了商鋪高租金向消費者的轉移,所以商鋪的死亡是理性的經濟選擇。
最后,中國的房價上漲起始于2003年后,可房價對實體的擠壓也就是這兩年的事,之前為什么很少提呢?
準確的說,高房價毀了實體經濟的論調應該是2012年之后的事。八九十年代,制造業一片紅火,即使到了2000年,加入WTO后的外貿紅利仍然讓實業的好日子延續到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四萬億刺激計劃更是讓制造業達到興奮高潮點。
當經濟刺激一過,實體經濟立馬顯現疲態——因產能過剩,所以價格競爭,于是利潤一降再降,最終資金逃離,流向利潤更高的其他領域,如地產行業,表現出的就是脫實向虛。
所以,資金脫實向虛是果而不是因,是因為實體經濟無利可圖,資金才會逃離跑到樓市里,而不是資金流入樓市形成了對實體的碾壓,資金是講利潤回報的。由此可見,這幾年實體經濟確實有些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