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如何讓錢進入實體經濟?
在我國各種基本生活物資(吃穿住行,家用電器等)供應基本滿足后,已不能通過簡單量的增加來刺激需求,需要科技、人類智慧去研發新產品創造新的需求,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消費升級,對生產廠家供應方來說就是產業結構升級。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錢進入實體經濟、創造社會財富,不用小老百姓擔心,國家部委其實早已為此操碎了心。
有恒產者有恒心。首先,要保護好知識產權,只有這樣資金才會敢于投入研發;此外,還要保護好財產權,民營企業的財產要跟國有/集體企業的財產一樣被同等保護(重慶唱紅打黑期間,不少民營企業的財產就被無故查封沒收),這樣大家才敢于投資做大蛋糕。
最近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即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中國稅務過高已成各界共識,有中美兩地投資經驗的曹德旺說“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學者李煒光甚至提出企業的死亡稅率問題——即中小企業如果不偷漏稅只能死亡,因為純利潤還不夠繳稅的。
生產成本剛性,人工成本剛性,管理成本剛性,如果稅務成本(稅收的目的是集合大家的錢,提供行政/市政/教育培訓等公共服務的,但稅收的去向及合理性卻一直不甚透明)也無法降的話,企業要么偷漏稅、要么就不投資,實體經濟如何起來?
中央高層對中國經濟的問題和癥結也比較清楚,出得很多政策也方向正確,更多的是執行過程的問題,也許是既得利益群體的阻撓、也許是沒有具體操作細則、也許是執行的可操作性不強……
05 后記 錢為什么進不了實體經濟?
如果我說這是一個偽命題不知是否合適,但它真實的反映了我國經濟所處的發展階段,不是錢進不了實體經濟,是錢已經不再進入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這類實體經濟,錢已經不再進入缺乏創意、沒有成本意識、管理粗放、只是簡單供應數量的店鋪類實體經濟。
就像六七十年代的歐美低中端產業向日韓臺轉移、八九十年代的日韓臺低中端產業向大陸轉移一樣,目前中國也處在產業的升級換代階段,等到更好的、升級換代的、更高利潤的新產業有萌發之勢后,錢自然會進入這些實體經濟中去,現在進入老舊過時的實體經濟無異于送死。
錢進不了實體經濟(實際上更多的是低端/過剩/過時的實體經濟),實際跟我們想象的或許不太一樣。我們可以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但最好能樂觀的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