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對于中美制造業成本比較的肺腑之言引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曹董事長對中國制造業的分析可謂一針見血,可以作為我們未來一年的投資參考依據。
針對鋼鐵、玻璃、水泥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曹董事長毫不避諱的直接提出其癥結所在,給了更多企業以自省的機會,也給了投資者以規避風險的機會。
2016年底,第一財經對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的采訪引爆了全國的討論。主要內容是關于“中美制造業成本比較”。其中關于成本的對比,以及對于中國綜合稅賦的對比,很令人驚訝。
感謝曹德旺先生,用很平白的語言解釋了中國企業所面臨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其中相當多的信息量,而且可以作為我們2017年的投資參考依據。
可能是由于曹德旺的口音問題,網上流傳的很多內容并沒有把他的觀點完整體現出來,以下我根據曹德旺的視頻重新整理了一下:
1、企業稅務負擔:中國制造業企業的綜合稅負跟美國比要高出35%,原因是美國沒有增值稅,只有所得稅35%再加上約5%左右的地方稅費;另外曹德旺還指出,中國實際上是他接觸過的稅賦最高的經濟體;
2、土地費用:美國給曹德旺的工廠提供的土地基本上不要錢(因為政府有返還);
3、能源方面:美國的電價只有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價格只有中國的1/5;
4、運輸成本:在美國,幾乎每噸公里運輸成本折合成人民幣不到1元,遠遠低于中國(曹德旺沒有提供中國運輸成本數據);
5、勞動力成本方面:美國藍領成本價格是中國的8倍,而美國白領的工資是中國兩倍多;但在中國,情況也沒有好到哪里去,因為在中國,“實體經濟,因為勞工成本高,大家都去做房地產,蓋房子要用勞力,變成我們有效的勞工被房地產拿去”了;“四年前跟今年比人工工資漲了多少呢?漲了三倍”;
6、從勞動效率來看:在美國,難以招聘年輕人進入玻璃制造這種傳統產業,大部分年輕人更愿意去華爾街(金融業),或是去硅谷(新經濟產業)發展。而在中國,相對來說,仍然可以招聘到年輕的員工。
7、從行業競爭來看:在中國,同行業的同質化很嚴重,重復建設很厲害,曹德旺特別提及,鋼鐵、玻璃、水泥全部處于過剩狀態。
對于曹德旺上述訪談,如何用于我們的投資參考?可能很多人會糾結于其背后反映的中國制造業困境,以及中國制造業的突圍問題。固然,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但是從投資角度,我覺得曹德旺對于行業和企業層面的信息,也提供了相當清晰的投資方向。
選制造業要選優才生
從曹德旺的視頻來看,中國大量的制造業企業大概面臨如下問題:一是成本不斷上升,這里成本包括勞工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以及交通成本;二是稅賦負擔沉重;三是同行同質化競爭加劇。
反過來說,我們在二級市場上尋找合適的標的時,就應該選擇那些成本控制得當、享受政府稅賦減免或是低稅率的制造業企業。如果這些企業的產品擁有自己的市場地位,不容易被競爭對手擠占市場份額,則更是錦上添花。
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內地的稅務負擔問題,建議投資者選擇那些經營實體在內地,但是利潤放在境外上市公司實體的企業,這些企業擁有更靈活更優惠的實際有效稅率。
從港股的情況來看,有不少制造業類型的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擁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同時掌握了產品的定價權,因此可以基本上把成本上升的壓力轉移給下游行業或是終端消費者,而免于受成本和價格的兩頭擠壓。如果這些制造業企業的產品能在全球市場銷售,而且其毛利率水平能有所保障,則是一個更佳的選擇。
出口型的高新科技企業更吸引
曹德旺談的是制造業,但從他的分析來看,中國的高新技術企業股票反而更值得投資。這里有幾個重要原因:一是高新技術企業普遍享受政府優惠稅率,可以大大減輕稅務負擔;二是高科技企業通常享受工業園區的土地優惠政策,因此能大大降低土地費用支出;三是一般高科技企業的產品由于單價高,其能耗以及交通費用的占比反而較小,因此能有效克服中美兩國能源價格差導致的比較劣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