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正值水泥助磨劑的黃金時代。助磨劑——這個能在水泥行業節能降耗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小產品,以其工藝簡單、原料易得、經營利潤可觀等特點,在業內迅速“竄紅”。10年的時間過去了,伴隨水泥行業一路成長起來的水泥助磨劑行業,在今天,卻不得不面對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利潤整體下滑的不爭事實。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水泥行業“去產能”,對助磨劑行業的沖擊可想而知。轉過身來,再看助磨劑行業自身仍舊在盲目擴張,你方唱罷我登場,其帶來的后果就是同樣的產能過剩,到最后則演變成愈發激烈的惡性競爭。外有水泥行業的不斷沖擊,內有行業自身的亂象叢生,過去的一年,水泥助磨劑行業真的過得一點都不輕松……
惡性競爭問題凸顯
2016年9月,中國水泥協會水泥助磨劑分會二屆六次理事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各理事代表經過近一小時的討論,梳理出助磨劑行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行業內惡性“低價競標”、水泥企業欠款嚴重、合同不公正、對助磨劑認知有偏差,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并不僅僅是2016年的事兒,可以說,最近幾年它都存在,只是伴隨行業發展陷入低谷而愈發凸顯出來。
從助磨劑行業本身來講,如今,認可助磨劑節能降耗作用、注重助磨劑產品質量的水泥企業越來越多。但遏制產能過剩的大環境,致使水泥企業在原料采購方面更加精打細算。在選擇助磨劑時,各大集團紛紛采用“集體采購、投標競標”的方式,既要求了質量,又壓低了價格,從而把降低生產成本的重任,轉嫁給了自己的小兄弟——助磨劑行業。助磨劑行業由于“僧多粥少”,以致惡性低價競爭愈演愈烈。“自相殘殺”帶來的后果,就是給優質助磨劑的推廣,帶來了更大的難度。此外,在反腐倡廉的大環境影響下,以往不正當競爭的潛規則已有所收斂,但為了拿單,助磨劑企業還是競相采用各種方式來招攬客戶。比如,在銷售手段上,由大磨試驗免費、助磨劑儲存與加入設備免費,到免費提供給水泥企業試用3天、5天、7天、10天,甚至更長時間的助磨劑,等等。
從助磨劑行業外部來講,其主要問題就是欠款現象嚴重,合同不公正。由于水泥企業相對助磨劑企業來說是強勢單位,助磨劑企業與其簽訂購銷合同后基本上都會約定回款時間及方式。一般的情況是壓批結款或是按月、按季度結款,但是,又有多少企業能夠信守承諾,按照合同約定的內容執行的呢?實際上,有很多水泥企業并不履行合同約定按時結款。可以說,稍微大一點的助磨劑企業應收賬款都在千萬元以上。而且,合同中關于付款的正常要求是,先打款后發貨、下車貨結上車貨款,或本月某日前結上月貨款等。雖然約定好了,但往往不按合同條款兌現。該拿現金或銀行轉賬的卻用承兌支付,而承兌產生的貼現費用,卻要供貨方承擔。還有,合同要求供需雙方有爭議、協商解決不了時,以原告方所在地法院起訴,水泥廠卻往往要求起訴地放在水泥廠所在地法院,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