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大氣污染問題,是以PM2.5和臭氧為代表的大氣復合污染問題,大氣中多種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濃度水平存在,這一特征也與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大氣污染顯著不同。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驅動力,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快速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中,顆粒物(PM)、SO2、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氨等排放大幅增加,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這是我國重點城市群大氣污染頻發的根源。
氣象條件是大氣污染形成的外因。不利的氣象條件,比如靜穩、小風、高濕以及逆溫等,會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導致更加嚴重的大氣污染。2016年,我國氣象條件總體不利,12月更是我國自1951年以來最暖的12月,全國平均氣溫比多年平均情況偏高2.6℃。
因此,要真正實現科學治污、精準治霾,就必須在準確預判氣象條件變化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和設計大氣污染防控的方案,包括精細準確的重污染應對措施。
出路:以PM2.5防治為目標從4方面推進
在大氣污染防治控制上,與會專家認為,應從加強清潔煤供應體系建設、將結構減排和工程減排結合、全面實施軌道和公交都市戰略及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科學研究等四個方面強力推進。
在構建清潔煤供應體系,進一步推動煤炭高效清潔集中利用方面,專家建議,要有效控制煤炭消費規模,從調整終端能源結構入手,加強散煤治理,嚴格市場準入標準;有序淘汰民用散燒煤和10噸以下燃煤工業鍋爐,進一步提高終端用能的燃氣化、電力化等非煤化比例,并建議實施冬季替代散煤的電價補助;促進煤炭更多采取大規模集中發電、供熱和化工轉化等集約化利用方式。
在結構減排和工程減排結合,推進工業煙氣污染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控制方面,與會專家認為,應進一步優化主要耗能行業能源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集中度,淘汰落后產能,降低單位產品能耗,提高產品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能力。2020年基本淘汰鋼鐵、電力、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的落后產能;全面實施火電行業超低排放控制工程,加強動態監測和評估,推動低成本、全負荷超低排放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非電行業全面實現污染達標排放,擇機提出特殊排放限值,有序推進非電行業超低排放技術的試點和示范;推動鋼鐵、平板玻璃、水泥等行業全過程節能和煙氣治理工程,發展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新技術和超低排放控制技術。
在全面實施軌道和公交都市戰略,重塑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方面,專家建議在城市化進程中重塑節能減排、安全快捷的公共交通體系,鼓勵綠色可持續的出行模式。積極推進區域內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的“四網融合”;加快推進區域交通網絡由“單中心、放射狀”轉為“多中心、網絡狀”。構建“車—油—路”一體化的移動源排放污染綜合控制體系,建立區域協同、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融合的全覆蓋和全鏈條的移動源機動車污染防治和監管體系,強化道路和非道路移動源排放全生命周期的排放控制和監管。重點開展道路柴油車、工程機械、船舶等關鍵柴油機領域的清潔化專項工程,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施“清潔柴油機行動計劃”;重點推進“新能源汽車行動計劃”,構建“超低—零行駛排放”的新能源交通系統。
在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科學研究,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的系統科技支撐體系方面,專家建議,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任務,盡快率先啟動京津冀環境綜合整治重大工程的大氣防治部分,深入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重點研發趨勢預判、精細化防治方案、治理措施成本效益評估等關鍵技術,構建區域空氣質量精準調控的一體化技術體系,建立一個區域大氣復合污染應對的科學支撐平臺,組建一支重污染過程防控和空氣質量保障服務的團隊,形成研判—決策—實施—評估—優化的決策支持體系。加強區域一體化的大氣污染監測網絡,動態污染源清單和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建設,以科技創新引領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進入到精準管理新階段。
此外,與會專家還提出,堅持以PM2.5污染防治為首要目標和重點工作、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科學選擇重點控制對象實施精確打擊、重點解決冬季大氣重污染問題、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的區域聯防聯控等工作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