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員會上,支持取消32.5復合水泥的一方從化解產能過剩、提高我國建筑質量、延長建筑壽命、提高我國水泥總體品質及與國際結果等多角度闡明了各自的觀點。隨后全體參會人員還發出了《主動停止生產32.5等級復合硅酸鹽水泥倡議書》,號召全行業統一認識,共同停止生產32.5復合水泥。
當然,就像開頭說的那樣,雙方誰也沒有說服誰的跡象,或者說誰也沒有這個能力。各方觀點如何,不妨從行業內最關心的去產能說起。從支持方的觀點可以看出,如果徹底取消了32.5復合水泥,中國水泥將擺脫產能過剩的局面。產能過剩的問題已經困擾中國水泥行業多年,取消32.5水泥對產能過剩到底可以起到多少作用,值得我們思考。
取消32.5會是去產能的一劑良方?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世紀后,我國城市建設進入一個高速發展階段,水泥被作為“建筑”的糧食,也伴隨著這個潮流走向巔峰,無論是水泥技術、還是水泥工藝都得到了跨越式的進步,開始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世界水泥看中國”也不再只是一句口號。但無序發展一直存在,只是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才沒有那么明顯。近年來,由于全球經濟發展的疲軟和國內發展轉型,過去水泥需求持續增長的局面將不復存在。2015年,水泥需求出現近25年以來的首次下滑。而供給端的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底,中國水泥協會核計全國水泥熟料設計產能18.1億噸,實際熟料產能達20億噸,水泥實際總產能達33億噸,產能利用率僅為69.9%。供需兩方面的矛盾日益加劇,讓困擾水泥行業多年的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無法回避。怎么去產能?只要和行業相關的人都在問這個問題。國家層面也在想辦法,一份又一份的文件接踵而至,效果卻都不太明顯。這時候,有人提出取消32.5復合水泥可以達到去產能的目標,貌似一根救命稻草出現。
有學者表示由于生產32.5等級復合水泥具有成本低的優勢,吸引了大量資金投入水泥粉磨能力建設,導致水泥產能嚴重過剩;而同等數量熟料產能因高摻比又形成了更大規模水泥產能,產能被放大,產能過剩矛盾進一步加劇。《中國工業報》曾刊文《去產能出利器 32.5復合水泥標準被取消》,文章指出“若取消該標號水泥,理論上可以壓縮水泥產能至少2.7億噸”。對于這樣的觀點,反駁方則表示我國水泥產能過剩實質是熟料過剩,說白了就是生產線過多,在不關停生產線的情況下,不生產32.5復合水泥,一樣可以生產42.5或者其他標號的水泥,總量依然沒有變。且現立窯廠是無證生產,比例已經很低。通過市場競爭,效率低下的日產1500噸以下生產線同樣會面臨淘汰岀局。淸華大學閻培渝教授則認為,水泥產品品種的分布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靠行政命令不能改變,行業亂象很多是市場行為,不能通過技術標準的修訂來規范,調整水泥品種不能解決水泥產能過剩的問題。
32.5復合水泥在身產中會摻入大量的復合材料,對于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工業廢棄物的消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廉慧珍教授說:“為了去落后產能,拿混合材水泥開刀,只能說是因噎廢食。工業廢棄物資源化,是必然的趨勢,水泥工業責無旁貸。削減產能,不能放棄混合材,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當機立斷,削減過剩的熟料。”水泥行業專家賈華平說:“去產能,取消32.5水泥無異于隔靴撓癢。”
建筑質量不高、壽命短只因低標號水泥?
低標號水泥對于建筑的影響主要作用在混凝土,有行業人士這樣認為,混合材品種和摻加量混亂,產品質量管理難度大。一些水泥生產企業,尤其是小型粉磨站為追求高額利潤,不惜犧牲產品質量,在生產復合32.5水泥中違規超摻、亂摻混合材,由于混合材品種復雜和缺乏有效的質量監管手段,生產復合水泥不能有效控制混合材中的有害化學成分,難以保障水泥產品質量,對建筑物質量和安全帶來隱患。另一方面同樣的品種和等級的水泥由于混合材品種和摻加量的差異導致水泥和施工性能差異大,對分析工程質量問題帶來很大難度。停止生產32.5等級復合硅酸鹽水泥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質量和各種基礎設施的質量,延長使用壽命。國家有關部門也在大力推廣使用高性能混凝土。繼續大量生產低強度等級水泥,對中國混凝土行業的發展也成為一種羈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