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分可喜的變化是,隨著投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青島逐步由工業投資領跑,轉向服務業投資主導的格局。
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我市全部固定資產投資4153.9億元中,第一產業投資68.5億元,第二產業投資1998.6億元,第三產業投資2086.8億元。到2016年,服務業投資繼續一路領漲,成為帶動青島投資穩中有進、結構改善的重要支撐。第一產業投資112億元,比上年下降2.6%;第二產業投資3582.9億元,增長10.1%,其中工業投資3512億元,增長11.6%。第三產業投資3759.8億元,增長18%,比上年同期提升5.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投資結構比例由2015年的1.8:49.6:48.6調整為1.5:48.1:50.4。
大調整帶來大回饋。
2016年,我市“一谷兩區”、大項目等重點板塊投資高歌猛進。藍色硅谷2016年完成投資239.9億元,增長27.3%,增速高于全市投資增速13.6個百分點;西海岸新區以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海洋高新區等9大功能區為載體,2016年完成投資2008.6億元,增長17.1%,增速高于全市投資增速3.4個百分點;紅島經濟區加快建設研發資源集聚區,壯大軟件信息、高端智能制造、藍色生物醫藥、海工裝備研發、新材料等主導產業規模,打造科技人文生態新城,2016年完成投資156億元,增長14.1%,增速高于全市投資增速0.4個百分點。
億元以上投資項目不遑其讓。2016年,億元以上產業類投資項目1044個(房地產項目除外),比上年同期增加74個,完成投資2714.8億元,同比增長2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9.9個百分點,占全市投資總量的36.4%,占比同比提升3個百分點??偼顿Y30億元以上的一汽大眾有限公司青島工廠項目、國軒鋰離子電池加工項目等“藍高新”工業項目,中鐵博覽城會議中心項目、中國移動(山東青島)云數據中心、海爾全球創新模式研究中心二期、輕型動力研究所輕型發動機研發等高端服務業項目的順利進展,打造了經濟發展新引擎。
增活力,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
投資,必須為戰略服務。投資規劃和投資布局尤為關鍵。
在對資源稟賦、產業特點做出清晰研判后,我市以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三去一降一補”做好投資這篇大文章,投資效益倍增,投資活力煥發。
“去產能”成效初顯。2016年,青島投資領域涉及“去產能”四個行業中的水泥和船舶制造行業投資增速明顯回落,其中水泥制造行業投資6億元,增長42.9%,比2015年增速降低78.2個百分點;船舶制造行業投資20.2億元,下降73.7%,降幅較2015年拉大37.8個百分點;鋼鐵冶煉行業和平板玻璃制造行業投資漲勢平穩,分別為增長17.4%和13.8%。
“去庫存”效果明顯,商品房銷售自3月份以來連續遞增,待售面積實現連續九個月的遞減, 截至去年12月末為638.1萬平方米,比同年2月末735.1萬平方米的歷史高點減少97萬平方米,商品房去化壓力減輕。
“補短板”精準發力,去年全年高技術投資實現461.3億元,增長33.2%,增速比上年同期提升20.1個百分點;全市交通運輸業投資467.8億元,增長18%,快于全市投資增速4.3個百分點;全市社會事業類投資358.9億元,增長22.2%,增速高于上年同期33.8個百分點。
特別值得一提是的,民間投資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止跌回穩,增速連續六個月回升。2016年,民間投資5566億元,同比增長12.1%,比上半年民間投資增速提升11.5個百分點。民間投資的回穩向好,提高了投資的自主增長能力,在全市經濟“轉調創”中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7000億元,一個里程碑。
7000億元,一個新起點。
挑戰與機遇并存,困難與動力同在,青島將再次出發,闊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