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工業排放是我國SO2、NOX、一次PM2.5及VOCs的第一大排放源,民用排放是一次PM2.5的重要排放源,交通源是NOX和VOCs的重要排放源。因此,在未來排放控制中,需強化非電行業(鋼鐵、水泥和玻璃行業)提標改造、燃煤鍋爐整治、民用散煤清潔利用、黃標車及老舊車輛淘汰、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能源加工儲運行業)等治理措施,實現SO2、NOX、一次PM2.5和VOCs排放量同步下降。
在我國大氣污染成因方面,與會專家認為,大氣本身具有自凈能力,之所以大氣成分能夠累積到形成大氣污染的程度,主要原因有3方面,即污染物一次排放、二次轉化以及氣象條件。
當前,我國面臨的主要大氣污染問題,是以PM2.5和臭氧為代表的大氣復合污染問題,大氣中多種污染物都以很高的濃度水平存在,這一特征也與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大氣污染顯著不同。造成這一現象的關鍵驅動力,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快速經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中,顆粒物(PM)、SO2、NOX、揮發性有機物(VOCs)、氨等排放大幅增加,而且高密度地集中在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這是我國重點城市群大氣污染頻發的根源。
氣象條件是大氣污染形成的外因。不利的氣象條件,比如靜穩、小風、高濕以及逆溫等,會在排放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導致更加嚴重的大氣污染。2016年,我國氣象條件總體不利,12月更是我國自1951年以來最暖的12月,全國平均氣溫比多年平均情況偏高2.6℃。
因此,要真正實現科學治污、精準治霾,就必須在準確預判氣象條件變化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和設計大氣污染防控的方案,包括精細準確的重污染應對措施。
出路:以PM2.5防治為目標從4方面推進
在大氣污染防治控制上,與會專家認為,應從加強清潔煤供應體系建設、將結構減排和工程減排結合、全面實施軌道和公交都市戰略及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相關科學研究等四個方面強力推進。
在構建清潔煤供應體系,進一步推動煤炭高效清潔集中利用方面,專家建議,要有效控制煤炭消費規模,從調整終端能源結構入手,加強散煤治理,嚴格市場準入標準;有序淘汰民用散燒煤和10噸以下燃煤工業鍋爐,進一步提高終端用能的燃氣化、電力化等非煤化比例,并建議實施冬季替代散煤的電價補助;促進煤炭更多采取大規模集中發電、供熱和化工轉化等集約化利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