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18日,環境保護部在北京召開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及趨勢分析學術研討會。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防治聯合研究顧問組5名院士和總體專家組25名專家,以及全國各地大氣領域各研究方向的專家代表受邀參加研討會,交流大氣污染防治研究成果,凝聚科學和管理共識,為實現《大氣十條》及“十三五”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強化科學支撐。經過兩天的深入研討,專家代表對大氣污染的成因與控制途徑達成共識。
形勢:改善成效已顯,但秋冬重污染高發
與會專家認為,《大氣十條》發布實施3年多以來,各部門、各地方緊緊圍繞環境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因地制宜,狠抓落實,大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的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優良天數比例為78.8%,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
其中,2016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較往年明顯下降。京津冀區域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7.8%,與2013年相比下降33.0%。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7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9%,與2013年相比下降18.0%,為《大氣十條》實施以來下降幅度最大一年。京津冀區域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6%,同比上升4.3個百分點,北京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54.1%,同比上升3.1個百分點。去年,經中國工程院評估,認為《大氣十條》確定的治污思路和方向正確,執行和保障措施得力,空氣質量改善成效已經顯現。
秋冬季是重污染高發季節,尤其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入采暖季后重污染呈高發態勢。2016年進入冬季以后,全國空氣質量不升反降,11月、12月份優良天數比例同比分別下降7.5、6.3個百分點,PM2.5濃度分別上升7.4及5.4個百分點。11月~12月京津冀區域發生6次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的重污染過程,PM2.5濃度同比上升6.4%。特別是12月中下旬,全國出現大范圍、長時間重污染天氣,京津冀及周邊的北京等35個城市啟動紅色預警,石家莊等多地AQI爆表。冬季重污染天氣頻發較大幅度拉升了全年PM2.5平均濃度,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全年空氣質量的改善效果,影響了公眾對全年空氣質量改善的感受,成為現階段大氣污染治理的焦點和難點。
原因:集中在3方面,需精準治理
在我國大氣污染物排放狀況方面,與會專家認為,《大氣十條》的發布與實施推動我國大氣污染控制思路從“總量控制”過渡到“質量控制”,并進一步促進我國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快速下降。
2005年~2010年間,我國SO2排放量下降了12.8%。2013年~2015年間,據相關研究估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除VOCs以外均呈現快速下降趨勢。

歡迎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cementren;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投稿請聯系:offce@cementren.com,QQ:1229919202業務咨詢:18911461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