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很多朋友都進軍金融行業了,在家辦公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賺得盆盈缽滿。其實金融行業也并非想象的那么好干,金融行業更需要智慧,也更需要運氣。有時候努力也不一定能獲得好的收益。
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會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個行業只會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家既有規模又有品牌優勢的企業。大家都去干金融了,誰來開水泥廠?難道你們要在網上開“水泥廠”嗎?
我的一位同學在湖北老家開水泥廠,前兩天給我打電話,說想到北京和我一起干金融行業,我說你在老家當土豪,當得好好的,為什么要背井離鄉來北京呢?他說:哎!這年頭干實業不如干金融行業,我說為什么干實業不如干金融業?他支支吾吾半天也回答不上來,反問我,你說為什么干實業不如干金融業?
我想了想:干實業的,是研究怎么干好本行業的工作;而干金融的,是研究怎么玩干實業的。當然,這只是一句比較形象的話。從行業的角度客觀分析,為什么說做實業不如干金融業?
第一、成本投入
金融業是非常典型的輕資產行業,最主要的成本投入是人力成本。如果不想面對勞動糾紛,一個人也可以干;如果只是想做個資金掮客,辦公室都可以不用租,也不需要倉儲和運輸,只需要一部電話就可以,如果能做好資金和項目的匹配,讓資金流動起來,馬上就能獲得投資回報。而做實業不一樣,從研發、生產、銷售、售后,每個環節那都是真金白銀的投入。
第二、投資回報周期
做實業投入一千萬,可能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收回成本,而金融業可能一年就能掙到一千萬,用的還是別人的資金。做實業的投資回報周期都比較長,從買設備建廠、買原材料加工、到組織銷售,時間長的能達十年以上,時間短的也需要數月,而且還要面臨貨款收不回來的現實困境。而金融行業從事的是貨幣的買賣,只要資金一轉手,利潤馬上就能夠回來,即使是投資周期較長的股權投資,雖然超額收益可能需要等項目退出后才能拿到,但是管理費是可以按半年或者是按年提取的。
第三、機會成本
在現階段的中國做實業,如果大家都看好某一行業,就會蜂擁而入,最后導致過分競爭或者是產能過剩。而且,一旦選擇某個實業領域,就需要持續投入。如果制造業想轉型做化工行業,非常難,因為做實業就像是押寶,只能押在一個地方。而金融行業是哪個行業掙錢,便會選擇哪個行業;并且只會選擇朝陽行業,還可以同時選擇好幾個行業,每個行業又可以同時選擇好幾家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