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定價權
本來,金融業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是依附于實體經濟的,但是中國的金融業競爭不充分,造成資源相對集中,最后在和實體經濟合作過程中處于強勢一方,擁有定價權。這就是為什么貸款利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而對實業而言,除非擁有規模優勢或者是擁有能夠大幅降低成本的技術壁壘,否則,在知識產權保護相對乏力的當下,很容易招來競爭者和模仿者,最后陷入價格戰的泥淖,失去定價權。
第五、變現容易程度
無論是開一個飯店、還是投資一個工廠,豪華的裝修、嶄新的設備,只要一投入使用,當天就開始折舊;如果經營得不好,裝修就是一文不值,設備就會大打折扣。干實業難就難在這一點,所投入的資金想變現,非常難。而金融業,如果選擇好交易對手,再把風險控制好,即使在某個項目上發生虧損,剩余的資金想變現也還是比較容易。
如果從這五個角度來看,金融業確實占有優勢。但是,無論怎樣去比較,金融行業始終是依附于實體經濟的,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那就是空中樓閣。如果實業做得更穩定、更持久,抗風險能力就會更強;此外做實業的對自身所處行業的了解,比搞金融資本的要強數倍。
每一家倒閉的金融公司背后,都有讓人慘不忍睹的故事。總之一句話,金融行業也并非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干,這個行業更需要智慧,也更需要運氣。社會之所以產生“做實業不如干金融業”這樣的看法,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主觀因素:這個時代太過于浮躁,在某個地區或者行業一旦出現賺錢的機會,資本就像潮水一樣蜂涌而入,大家都急于掙快錢,都急于獲得眼前的利益,缺乏長遠的規劃,更沒有持之以恒或者是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最后導致同質化競爭,大家日子都不好過。
客觀因素:中國的經濟已經過了高速增長的階段。像早些年,開個工廠,雇幾個工人,幫別人加工一些產品就能掙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沒有創新能力、沒有規模效益、沒有品牌優勢的中小企業,競爭力已經不復存在。
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幾乎所有的行業都會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個行業只會剩下屈指可數的幾家既有規模又有品牌優勢的企業,比如賣牛奶的就是伊利和蒙牛,賣空調的就是格力,賣冰箱洗衣機的那就是海爾,賣電腦的就是聯想惠普。在日本,汽車和家電行業中,最終存活的,不過就是索尼、松下、豐田、本田,美國也是一樣。這些企業正是靠規模優勢降低了成本,靠品牌提升了產品價值,而沒有持續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拿什么和他們競爭?
其實,不是做實業的不如金融業好干,而是沒有找到市場的痛點,你沒有真正滿足市場的需求并且超出市場的需求。如果這些都沒有做到,那么最終你將會被淘汰出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