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難點:環環相扣的“萬里審批圖”
企業報建項目周期為何需要這么久?改革為何這么難?首先,報批流程涉及的部門多、審批的環節多。一個項目從引入到投產,要經過土地供應、項目立項、規劃許可、施工許可及建設驗收5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審批少則三四個,多則十幾個,涉及部門包括發改、人防、環保、規劃、國土、建設、消防、水務等,住宅項目還涉及教育,商業項目還涉及衛生防疫。其次,審批環節相互交叉、互為影響。如,施工許可證以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環評為前提,某一環節停滯就會導致整個流程延長。行政審批和技術審查相互交織加大了審批難度,如圖紙審查等想一次性通過,基本不可能。建設領域的審查涉及公共利益,公示的環節很多,也難以壓縮。第三,不同部門之間互不共享審批結果。每個部門都有一套自己的流程,每個流程都必須走一遍。“萬里審批圖”作者曹志偉曾稱,同樣的材料,前一個部門審30天通過,后一個部門還要再審30天。廣州開發區行政審批局局長鄭勇表示,有的部門在審查時需要其他部門給出意見或進行協調,“文來文往就要一周”。

圖片說明:上百個不同顏色的小方塊堆積在圖上,標明了一個投資建設項目從立項到驗收的漫長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