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環境的改善也助力了廣州開發區的招商引資。2016年,全區新引進內資項目6661個,注冊資本307.5億元;全區新增注冊外資項目90個,比2015年同期增長18個,合同利用外資42.15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21.46億美元,在國家級開發區中名列第二。
未來方向:壓縮流程接近極致 改進審批還可發力
現在的30個工作日是否還有壓縮的空間?鄭勇表示,基本已達極致,除非取消審批或者改成備案。改革分四個層級,一是取消審批,這個很難,許多是法定的東西取消不了,即使取消了相應的監管措施要跟得上;二是審批改備案;三是探索諸如先照后證、信任審批、容錯審批、缺項審批等等;四是優化流程。現在大部分做的是這項工作,但要做的事項總在那里,再優化也要半天、一天。
取消審批難不僅因為是“法定”。廣州市法制辦曾考慮過“建筑節能審查”到底有沒有必要作為獨立審批項目存在,提出將這項審查并入到“施工圖審查”里。但有關部門堅決不同意,因為“它背后有一個機構,如果真的取消了,那么這個機構或許連存在的價值都沒有了”。
不過,優化流程方面,還可以從企業角度做些改善,同樣能提高審批速度。廣州歸谷科技園有限公司經理徐淑貞稱,項目報建是系統工程,審批一環扣一環,企業要熟悉業務,及時與部門溝通,提前準備材料,就能縮短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