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隅水泥业务主要布局在京津冀区域,拥有32条熟料生产线,水泥产能约5000万吨,熟料产能约4000万吨,收购冀东后,两者合计熟料产能将超过1.1亿吨,水泥产能合计达1.7亿吨,成为全国第三大、京津冀第一大水泥巨头。京津冀地区是公司水泥业务和冀东水泥的核心市场区域,截至2015年京津冀地区熟料产能合计约1.03亿吨,金隅股份和冀东水泥熟料产能占比分别为29%左右,合并后将在京津冀地区拥有58.9%的市场占有率,形成绝对的主导地位,市场供给格局将发生质的改变。
行业供需方面,需求端京津冀地区产量2011年见顶回落后,自峰值已下滑40%,2016年底部回暖趋势明显,后续京津冀一体化带动基建项目加速落地,将成为拉动明年区域需求持续回升的主要动力。供给端未来基本无新增产能压力,史上最严的错峰生产将带来存量供给收缩。整体来看,明年京津冀地区基本面向上趋势具备高确定性。
公司具备较强的内部管控能力,之前收购鼎鑫水泥,太行水泥、拉法基水泥的北京产线等,都在短时间内就实现了扭亏或利润的大幅提高。因此公司与冀东的合并有望达成优势互补,加上规模效应的发挥,提升整体竞争力。
地产业务:结转加快贡献核心盈利,土地储备丰富
房地产开发业务作为公司最主要的两大业务板块之一,目前营收占比达到40%-50%,盈利能力处于行业中上水平,2016年受益于地产景气回升,结转加快,是公司核心盈利贡献板块。公司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储备达750.15万平方米,布局上立足北京、加快向重庆、合肥、杭州二线城市扩张的速度。同时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大量工业企业向天津河北转移,政策鼓励企业对自有存量工业用地的运用,公司在北京拥有超过500平方米的工业用地,未来转化速度有望加快。
投资建议:给予“买入”评级
受益行业景气回暖,公司地产业务回升趋势明显,其重点布局一线城市,销售结转加快,业绩大幅增长,且北京工业用地储备丰富、转化加快,价值重估可期;水泥业务受益需求端回升,2016以来量价改善趋势明显,且与冀东重组后,整个京津冀的水泥供给格局将大幅改观,基本面的改善有望持续。我们预计2016-2018年公司EPS分别为0.27、0.35、0.37元人民币,对应12月28日H股收盘价2.64港币(对应人民币2.36元),2016-2018年PE分别为8.8X、6.7X、6.4X,对应最新PB为0.5X,给予“买入”评级。
一、金隅股份:四大板块协同发展的多元化集团
北京市国资委直接控股企业
金隅集团的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2000年北京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和2011年,金隅股份相继在H股和A股上市,建立了境内外两个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今年10月,金隅集团将其持有的金隅股份44.93%的股权(48亿股)全部无偿划转至北京市国有资本管理中心,北京市国资委将通过国管中心这一资本运作平台实现对金隅股份的直接控股。
四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纵向一体化产业格局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从一个生产传统建材产品的制造企业,积极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依托在基础产业水泥和传统建材中积累的优势,“由旧转新”发展新型建材业务并纵向拓展房地产开发及现代物业服务业务,形成如今水泥、新型建材、房地产开发、物业投资管理四大板块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且各个业务板块在其所属行业中均处于龙头地位。
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9.25亿元,同比下降0.77%, 2011年到2013年三年公司营收保持在年20%-30%的增长,2014年同比下降7.92%。近两年公司营收下滑主要是源于水泥板块景气不振、商贸物流业务主动收缩加上地产板块增速回落的影响。从营收构成来看,地产开发业务的业务份额不断扩大,自2013年开始即取代水泥板块成为公司的第一大收入来源,水泥板块的份额逐年收缩,新型建材板块近两年基本稳定在25%左右,盈利能力强劲的物业服务保持小幅增长,总体趋势是从水泥板块一业独大逐渐向以地产开发为重心、水泥和新型建材均衡发展、物业投资及管理“小而美”、四大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纵向一体化产业格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