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年来北京市的土地供应计划来看,呈现 “缩减总量、盘活存量”的趋势,工业供地面积大幅减少,包括自住型商品房在内的商品住宅供地相对稳定。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下,大量产业向天津河北转移,工业企业搬迁遗留大量近乎闲置的工业用地。北京在今年的供地计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存量工业用地的运用,鼓励原土地使用者自主开发或合作开发自有存量建设用地,未来工业用地的转化速度有望加快。在政策利好下,公司手中大量的自有工业用地加上独特的地产开发-建材-物业的产业链优势,有利于减小开发过程中的阻力,同时也是自身淘汰落后产能的良好契机,对公司其他业务板块有所提振。
四、建材板块产品升级,物业投资管理附加值高
园区化进程持续推进,产业升级改善可期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建材制造商之一,建材制造是其起家业务,如今囊括家具木业、节能保温材料、装饰装修材料、耐火材料四大建材品类及商贸物流服务。近年来公司在该板块的营收变动幅度较大,12年到13年随着商贸物流业务的大举扩张营收有一个大幅度增长(毛利率也应声而落),此后随着大宗商品贸易业务的主动收缩、防控风险,加上公司大部分建材业务处于厂区搬迁产业升级的转型期,营收基本保持原地踏步,毛利率水平也基本维持在9%左右,盈利贡献不及地产和物业。
公司在该板块的园区化、产业集成化进程不断推进,已建成河北大厂现代工业园、房山新城窦店科技产业园、北京金隅国际物流园三个园区。截至今年10月大厂工业园区已有10家企业入驻,其中大部分是公司从北京搬迁改造而来的建材生产企业。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非首都功能疏解、环保压力加大,公司大量原位于北京的建材生产基地面临搬迁,同时这也是公司建材业务板块推进园区化、产品线改造升级的契机。2012年以来公司陆续关停渣土砖、石膏砌块、古建砖等低端建材生产线,世界单线最大产能(2500万平米/年)的矿棉吸声板、离心玻璃棉、高档涂料、节能保温窗等高端产线相继入驻大厂园区,产品向高附加值升级迈进,加上园区产业集群和协同优势,未来该板块的盈利能力有望改善。
物业板块小而美,盈利贡献稳步提升
公司是北京最大的投资性物业持有和管理者之一,业务主要涵盖地产投资经营、酒店管理和物业管理三大领域。尽管目前该板块营收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仅有6%左右,但盈利能力突出,毛利率高达60%以上,对公司毛利贡献在16%以上,营收占比份额也在稳步提升,是公司盈利的稳定来源。
截至2016年上半年,公司持有投资性物业总面积73.28万平方米,均位于北京核心区域,包括环球贸易中心、金隅大厦、腾达大厦、嘉华大厦在内的商业写字楼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升值潜力。在写字楼供应量增大的压力下综合平均出租率保持在90%以上,2016年上半年达95.47%,综合平均出租单价稳中有升,经营能力优秀。酒店和物业管理业务定位高端、附加值高,在提升公司整体品牌形象上有积极影响,与公司地产、建材板块的业务对接亦有助于带动整体业绩。
投资建议:给予“买入”评级
受益行业景气回暖,公司地产业务回升趋势明显,其重点布局一线城市,销售结转加快,业绩大幅增长,且北京工业用地储备丰富、转化加快,价值重估可期;水泥业务受益需求端回升,2016以来量价改善趋势明显,且与冀东重组后,整个京津冀的水泥供给格局将大幅改观,基本面的改善有望持续。我们预计2016-2018年公司EPS分别为0.27、0.35、0.37元人民币,对应12月28日H股收盘价2.64港币(对应人民币2.36元),2016-2018年PE分别为8.8X、6.7X、6.4X,对应最新PB为0.5X,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港股与A股市场环境不同,市场风险差异、地产销售出现下滑,水泥产能整合未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