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去国外建厂还能够减少贸易保护主义对我们的影响。这些年美国和欧盟经常对中国企业反倾销,使我们失去了许多原有市场。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大量产品进入美国,冲击了美国的市场,影响了美国的企业和就业。美国在乎的就是就业。我们在美国建厂,就避免了这些问题。
记者:美国的招商引资和中国的有所不同,正如你所说,美国特别重视就业,你们在南卡州的项目可给当地带来400个就业岗位。是这样吗?
宋志平: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不要说是四百人哪怕是四十人的就业,他们都会看的非常重要。美国的招商引资不是在乎投资了多少,产品卖多少,在乎的是就业多少,因为如果没有充分的就业,就会出现政治问题。美国一些州政府是把就业放到引进企业的第一位的。
美国提出回归实体经济,很大程度是从增加就业出发的,所以中美经济再平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实体经济的“四化”转型
记者:你如何看待国内过高的成本给制造业带来的压力?
宋志平:国家非常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包括为实体经济减税、降低各种费用等,已经开始向实体经济倾斜,我觉得在扶持企业减轻压力这方面,政府做了很多工作,对此我们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建材生产的产品包括水泥、玻璃、玻纤、新型建材等,过去这些年,给国家交了很多的税,给银行交了大量的利息,社会贡献率很高。如果我们的利息能低一些,税收能再降一些,企业就可以多些积累资金,就可以把这些积累资金用在再投资上,这样对企业发展来说效果更好。
如果实体经济太苦,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实体经济缺少再投资的能力,二是新的投资不投向实体经济,投到虚拟经济里去,这样会带来实体经济的空心化。这也是当年日本、美国、欧洲都发生过的事情。
好在我们比较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在趁着实体经济还没有严重萎缩的时候,给实体经济一定支持,包括用智能化武装实体经济等,这样可以做实经济的根基。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转型,需要向中高端转型,而不是重复中低端,搞产能过剩、搞落后的实体经济,更不能打着搞实体经济的幌子去搞很多落后产能。
记者:中国建材的玻璃、水泥等行业都是过剩行业,对这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你有什么样的考虑?
宋志平:我们国家到今天仍是个大的建设市场,水泥一年需要24亿吨,钢铁需求大概是7亿吨,这都是天文数字,建设离开了这些原材料是不行的,就像饮食离不开面粉和大米一样。钢铁水泥这些产品对我们这个13亿人口的大国还是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