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國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特約科學家伍德羅·克拉克總結歐美國家能源轉型經驗時特別強調:“無形之手”托不起綠色經濟,能源產業的真正成本(如化石燃料的外部性成本)并不能在市場上得到體現,“對國家整體最優的能源方案”不會依靠市場自然而然的發生。所以,經濟高度市場化的歐美國家無一不高度重視政府在能源轉型中的重要作用。比如,最具代表性的德國電力市場2.0改革,其核心目標并非“市場化本身”,而是實現德國政府的能源戰略——持續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基本淘汰化石能源。明確的戰略目標下,需政策“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協同作用、缺一不可。
我國資源分布同生產力發展格局嚴重不相匹配,尤需在國家層面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宏觀調控絕不是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
要打破省際壁壘、讓各級政府“勇擔責任”、增強大局意識,中央政府的權威和作用絕不能缺位。應借鑒解決黃河用水矛盾、三峽水電分配等重大事項的成功經驗,盡快實現可再生能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避免“有電沒有路、有路沒人要”。為此建議:一是盡快將水電納入《可再生能源配額考核辦法》。只有改變考核“指揮棒”才能使地方政府、國家電網和地方電網在解決嚴重棄水問題上形成共同責任和動力。二是盡快建立國家層面的可再生能源統籌管理機構。負責全國范圍內可再生電源、電網建設和市場消納的統籌規劃和實施,立足我國能源安全和電力結構調整大局,制定各類電源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當前數量驚人的棄水亟須國家層面調控、打破省際壁壘,堅持“西電東送”戰略。“十三五”規劃已明確的川滇水電外送通道要盡快建設、未明確的須盡快明確,確保與水電流域開發相配套的輸變電工程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運”。
3.高度重視西南水電開發對“精準扶貧”的意義: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
我們不僅要考慮7000萬貧困人口“2020年如期脫貧”,更要考慮“之后他們能持續走在生產致富道路上”。因此讓“精準扶貧”幫助貧困地區實現“自我造血”而不是長期依靠“國家輸血”,對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和維護地方長治久安都非常重要。
水電開發是聯合國千年扶貧計劃的重要組成。國內外諸多水電開發實踐證明,以水電為龍頭、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是“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兼得”的重要手段。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20世紀30年代田納西流域的水電大開發(同時實現防洪、航運、水質控制、土地和森林合理利用等多重社會效益),不僅徹底改變了美國最貧窮落后地區的面貌,擺脫了森林大量砍伐和水土嚴重流失導致洪旱災害頻發的生態環境,且對整個美國走出最嚴重的經濟大蕭條并保持四十多年高速增長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