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發展目標
2020年全省水泥散裝率達到66%以上,農村散裝水泥使用率達到55%以上。累計發展散裝水泥5億噸。使用預拌混凝土約7億立方米、預拌砂漿約5000萬噸。加快建成以散裝水泥應用為核心的預拌混凝土、預拌砂漿、水泥預制構件一體化的綠色產業體系,散裝水泥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更加成熟,標準化、專業化和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通過使用散裝水泥節約水泥包裝袋100億條。節約標準煤1148.8萬噸,減少水泥粉塵排放502.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986.9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9.77萬噸。減少水泥損耗2250萬噸。綜合利用固體廢棄物1.2億噸。實現節能減排綜合經濟效益225億元。
(四)重點任務
1.建設以散裝水泥為核心的一體化產業體系。
促進預拌混凝土規范發展。針對預拌混凝土產能嚴重過剩現狀,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以總量控制、優化結構為目標,科學規劃,加強行業監管,調整供給結構。加快推進預拌混凝土的廣泛應用,尤其要加大農村地區推廣力度;加快高性能混凝土應用,推動外加劑、摻合料等關鍵材料和泵送技術同步發展。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引導和支持有實力的預拌混凝土企業投資預拌砂漿、水泥預制構件產業,實施一體化發展戰略。
加大預拌砂漿推廣力度。科學規劃產業布局,提高標準執行效率,加強監督檢查,確保產品質量;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預拌砂漿企業生產特種砂漿,提高行業供給能力。整合預拌砂漿生產、設備研制、建設施工等各方力量,通過完善使用設備、組建專業隊伍、加強宣傳培訓等方式,著力提高機械化施工水平。加大執法力度,嚴格依法禁止現場攪拌砂漿。到2017年年底,所有城市、縣城建成區建筑工程全部實現混凝土和砂漿“禁現”。
加快推進水泥預制構件生產。按照《山東省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發展“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辦發〔2015〕61號文件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實施意見》(魯政辦發〔2015〕56號)、《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貫徹國辦發〔2015〕75號文件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魯政辦發〔2016〕5號)等文件要求,加快發展建筑工業化、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等建設需要的水泥預制構件。擴大水泥預制構件在建設領域的應用范圍,延伸散裝水泥發展和應用產業鏈條。
2.促進散裝水泥產業綠色發展。
全面推進綠色清潔生產。以信息技術推動散裝水泥相關企業進行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提高廢水、粉塵回收利用能力,加強能耗網絡化監測水平。加快實施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行動方案,開展綠色建材評價標識工作,編制評價指標體系和實施計劃,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按照“全封閉、無污染、零排放”的清潔生產目標,改造或淘汰一批環保不達標的混凝土、砂漿攪拌站。
著力提高廢棄物再利用水平。進一步促進建筑垃圾和工業尾礦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水平,逐步以機制砂石部分或全部取代天然砂石,作為混凝土、砂漿的粗細骨料、摻合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