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推進經濟轉型的主線
2016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 錯配,實現提質增效。提高供給質量需要以創新發展為動力、通過消費升級引導、品牌創新為抓手、環境優化為保障,實現供給側的提質增效與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辜勝阻表示,一要培育和弘揚企業家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以創新驅動供給質量提高,依靠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二要提高供給對需求的適應性,通過消費升級引導供給質量和效率的提升。企業要適應消費升級趨勢,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高質量、多層次、個性化的消費品。三要以品牌創新為抓手提高供給質量,打造中國品牌,建設質量強國。通過提升行業產品質量標準,倒逼企業提升產品質量。鼓勵企業樹立品牌經營理念,以品牌為載體,下大力氣把產品做專做精做優,由產品制造走向精品制造,從而建立品牌聲譽、提高品牌的顧客感知度并建立顧客忠誠度。四要建立產品質量多元共治模式,形成多方合力,全面加強質量管理。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為解決農業生產的新矛盾,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與結構優化,不斷提高農民收入。辜勝阻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采取如下對策:第一,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創新為主要動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升級的農產品需求,實現農業供需結構的平衡。第二,轉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緩解農業生產對土壤的污染和對水資源的過度消耗,實現農業發展的永續性。第三,推進農業生產組織創新,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盤活農村土地要素,提升農村人力資源,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第四,以普惠金融理念為指導,銀行業、保險業、資本市場共同推進農村金融創新,商業性、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機構協同發力,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努力縮小城鄉金融服務差距。第五,完善農業供給側的“硬件”和“軟件”,既要重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又要通過改革引領,優化制度供給,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


